李嘉诚抛楼不是罪

2014-09-03 06:12叶檀
新民周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李嘉诚香港

叶檀

8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文称,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将以15.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上海盛邦国际大厦。行动胜于言语,李嘉诚无疑认为目前内地房地产资产价格过高,具有不可测风险。

李嘉诚抛售内地物业,与他是否有爱国心不存在逻辑关联。在商言商,最大的商业逻辑是盈利。李嘉诚提出其目前在52个国家投资和营运,企业按照法律经营,赚得盈利后再投资其他任何地区,或因经营不善亏损、业务回报低、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属纯商业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对政府和营商者都不健康。

李嘉诚身家的大涨,受益于高房价不少,但整体环境动荡,使之成为风口浪尖的人物。而香港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也使李嘉诚的象征意义发生了质变。李嘉诚曾经是香港经济代表,赤手空拳打拼天下的商业英雄,现在则成为吸血的资本家的代表,利用泡沫经济与政商关系发横财的典型。

2013年初,香港发生国际货柜码头要求加薪的罢工事件,前后历时40天,成为香港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私营货柜码头,隶属和记黄埔港口集团,而码头工人大多受雇于第三方,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并不是直接雇佣方。然而,工人们将矛头直接指向李嘉诚,他们在位于中环的长实总部门前拉起横幅:“全球华人首富,剥削工人致富”;“养起李,养不起家”,还将李嘉诚的大头像画成青面獠牙的“吸血鬼”模样。

李嘉诚形象变化的背后,是香港的经济模式与社会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产业空心化之后工薪阶层的愤怒,也是对香港失去制造业与航运业的黄金时代、受制于外力的强烈不满。

2010年年初,联合国开发组织的一份报告在港引起轩然大波,报告称在世界先进经济体中,香港的贫富差距最大,香港最富有的一成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一成人口的18倍。另据香港统计处的数字显示,从1997年到2008年,香港高薪一族大幅增加,年薪近百万及以上人士从3.4万人增至约6.2万人,增幅达82%;月收入达到8万港元或以上的家庭总数增加了63.2%。于此同时,贫困人口增加更快。2008年全港家庭平均收入同期下跌1.6%,由18300港元跌至18000港元,以月收入低于平均数的一半,即9000港元为低收入家庭计算,2008年共有44.2万户,占全港家庭的19.4%,大约等于每5户就有1户是贫困户,而1997年时这个比例为13 .8%。

制造业迁移,房地产价格大涨,对普通工薪族不利,他们不仅丧失了就业机会,还未能在资本时代分羹,没有失业等方面的保障。而富豪尤其是房地产富豪身价大涨,据《福布斯》统计,截至2014年3月31日,身价名列前十的亚洲企业家资产总数已经达到了1699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52%。列入统计的资产,除了包括这些企业家持有的各大企业股份外,也包含了他们在房地产以及艺术品、飞机方面的投资。

经济泡沫化的结果是戾气上升,阶层之间敌对情绪严重,狮子山下携手共进的淘金时代过去,往事不堪回首。正是在此期间,李嘉诚的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180度大转换。这个罪责本不应由李嘉诚来背,但李嘉诚作为典型人物,作为受益者被千夫所指。

回到房地产。李嘉诚抛售内地房产,并非引发内地房产波动的决定性力量,绿地、万科、万达等公司在内地的影响力远超长实等李氏公司。个人都没有能力对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最多是屋顶上指明风向的那只铁公鸡。只是此前李嘉诚对香港、内地房地产的节奏踏得非常准,有人视为风向标,这并不奇怪。

内地房地产能否平稳落地,取决于内地实体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税收与货币政策改革能否成功,市场转向、贫富差距,是长期政策与投资演变的结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嘉诚香港
The enhanced aerosol deposition by bipolar corona discharge arrays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想起李嘉诚的快乐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李嘉诚弯腰递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