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红
摘 要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以《商品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了“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并结合在课程中的应用,对此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课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 多元化考核 商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4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已形成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也初见成效。然而在教改的同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却时常在依惯性进行,这样无疑会让教改收不到好的效果。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一纸论高低”, 考试内容大多数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知识性考核”,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考核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考核内容有局限性,只针对显性知识,缺乏隐性知识的考核
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只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知识,没有对学生的合作、解决冲突、沟通、自主学习等隐性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考点集中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来设计考核内容,不重视与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联。
2.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最终试卷或完成的成果来评定,造成学生重视期末考试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现象。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比较松散,考前突击训练,最后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办法通过考试,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在学完后似乎什么也没学到的感觉,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考核由教师出题、阅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整个考核过程完全由教师包办,缺少行业专家、企业项目有关人员、学生小组成员的参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的局限以及平时表现较好同学的考试失误等等,都难免使考核结果落入缺乏说服力的嫌疑。
二、“过程性-多元化”考核的含义及优势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提倡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考核学生每次的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掌握典型的工作过程,能够很好的解决课程知识和社会、企业脱轨的现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
多元化考核包括考核主体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主体多元化指考核人员由原先的教师单人改为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多人组成。学生完成每次学习任务后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这样使得评价更贴近企业要求,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生的认知效果更好。考核内容多元化则指考核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等,或是围绕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单纯的“知识性考核”,而是将各个任务考核评价量化,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完成任务后的结果、完成任务后进行的成果陈述情况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的全方位“能力考核”。“多元化”课程考核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三、“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商品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1.考核方式过程化,注重对教学项目开展过程和最终效果评价
考核方式过程化是指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能力测评。
经过企业专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分析后,将《商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围绕着企业商品管理这一典型的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了三大学习情境:商品的进货管理——商品的销售管理——商品的库存管理。每个情境包含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商品的销售管理情境中包含三个任务:商品的价格管理、商品的陈列管理和商品的促销管理。每一个情境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任务均由团队完成,团队由学生抽签组建,各任务由教师事先布置,然后由各个团队分别完成,最后进行考核。教师对各个任务设计了详细清晰的评价量规表,团队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后会制作成PPT或文案等而后在课堂中进行陈述,同时由教师、学生连同企业专家根据量规表共同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方式对教学情境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分为设计方案成果展示、实施阶段性成果展示、最终成果展示等,注重对教学项目开展过程监控和项目开展效果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了避免团队的成员有吃大锅饭的思想,规定小组成员每次完成任务后均由不同的小组成员进行成果陈述。
2.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考核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企业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互评、学生个人自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让小组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教师给出评价标准,采用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小组成员内部相互评价、学生个人自评的方式开展评价;在最终成果展示时,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参与评价,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项目的积极性。这种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仅凭期末考试分数就能获得高分的情况;其次,拉进了校企合作距离,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提供专业的技能点评,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为企业提前培养职业能力,挖掘技能人才;最后,提高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通过考核方式改革,教师由讲授知识为主变成了项目活动的指导者,促使教师了解企业商品管理的前沿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过程性考核方式在评价和考核学生中发挥的优势勿容置疑,但笔者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重视不足,团队成员中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
由于任务采用了团队的形式进行考核,部分学生抱着混混就能过关的态度,等着吃大锅饭。团队任务时常总是由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完成,其他成员坐享其成,虽然在考核中加入了“组内互评”,但仍然有不少学生碍于同学情面而非客观的进行评分,因此难于体现团队成员的差异化。
2.调整周期长,监控薄弱
过程性考核要观察成效以便调整方案,需要一定周期,通常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任务周期的设置要符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既要体现开放教育学习的过程性,也要体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商品管理》整个过程性考核当中,常常出现由于环节多,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只能跟踪到部分,还存在许多死角,形成性考核只能照顾到绝大多数,难以囊括全体学生,存在着“空档”现象。
课程考试改革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顺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商品管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虽然仅实施了一个学年,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提高,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后续的教学中仍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建立更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彦明.关于高职教育过程性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3):112-116.
[2]魏芳波,杨涛.高职院校过程性考核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27-129.
[3]毛琳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76-277.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