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因分享而精彩

2014-09-03 14:15王昌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8期
关键词:天性苍蝇目标

教学:将学生的问题视为目标。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已习得的知识走进课堂,对新知识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将孩子看成盛装知识的“容器”,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灌装”知识,这不是高明的做法。基于孩子的思维,帮助其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首要的就是将孩子头脑中对知识的反映,特别是把各种问题“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如果把课堂教学任务视为一杯水,老师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喝下这杯水。喝水不成问题,可某个孩子发现杯子里有只苍蝇。他一见到苍蝇就作呕。喝水不难,难的是怎么“处理“这只苍蝇。因为心理原因自己挑不出这只苍蝇,或许自己也没有挑苍蝇的工具,而这孩子不愿(或不敢)求助于老师。老师很难发现杯子里的苍蝇,因为别人的杯子里没有。而教师的目标照旧:所有的孩子得把这杯水喝下去。

此时,教师和学生目标不一致:教师把喝水的任务视为目标,对于孩子来说,完成教师预设的“喝水”任务并不是他们的目标,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比如说这只苍蝇)才是这个孩子的既定目标。

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活动,而对学生状况了解不够全面。每个孩子面对的困难(苍蝇)是不同的、多样的,教师课堂上不可能发现、关注、解决所有孩子的“苍蝇”。今天的困难没解决,明天未得到关注,累积到一定程度,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就掉队了。

有无好的办法?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路径之一:小组其他成员可能有挑出苍蝇的工具或主意,同伴互助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提交全班讨论。当然,其前提是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创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孩子们能大胆“贡献”自己的问题;课堂尽可能围绕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讨论对话时尽量聚焦话题,保持思维过程的连贯有序。

组内交流是将“学生问题视为目标”,解决了一只只“苍蝇”,也就为达成大目标扫清了障碍,学生学业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分享:激发人的天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有四大天性:好奇,好探究,好秩序(讲理),好分享。课堂教学,如果能顺应人的天性来开展学习活动,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我们首次提出分享式教学。为什么如此强化“分享”呢?这是因为人在“分享”中能获得满足与自信,从而实现较高的自我认同,进而迸发学习热情。

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应用知识”。解题是应用知识的方式之一,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只找到了这种方式,而且将其用到了极致,大搞题海战术。事实上这样做适得其反,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有无新的、好的应用知识的方式?“分享”是我们找到的有效方式之一。将自己的理解,通過分享来启发大家,影响同伴,从而也促进自我的内化与提升。极端一点说,就是“为教而学”,是为“教会别人、启发同伴”而学,是为“分享展示”而学。总之,是在应用中学。

为此,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即“问题—思考—分享”。将学生的问题视为教学目标,加以重视和解决,扫清学习障碍;思考包含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对学习任务进行思维加工;分享即以人的天性为依托,在分享交流、影响他人中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既达到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又解决了学习的动机问题。

当以“分享”为主导的课堂形态逐步形成时,课堂生态即发生着渐变式的变化。分享,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口头表达、与人交往、同理心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王昌胜作者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小学部校长、宜昌市点军区点军小学校长,湖北省民办学校优秀校长。

(责任编辑 曾宪波)

猜你喜欢
天性苍蝇目标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我们的目标
苍蝇搓脚是怎么回事
苍蝇为什么喜欢搓腿
打自己脸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