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20世纪初剧场基本上延续了实用、经济和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功能上尽可能有适应性,有利于扩大观众厅使用功能,提高其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20世纪末,一种新的剧场建筑模式——表演艺术中心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在北美、欧洲、亚洲,都先后出现了此类剧场建筑类型。这是一种将各种专业化剧场聚集在一个建筑综合体内的新型观演建筑类型。现代剧场发展逐步进入“剧场群”的新阶段,或称“大剧院”时代。在这种从追求经济性,适应性到追求专业性与美观性的转变中,剧场建筑设计呈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设计趋势。
当代剧场建筑作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完成观演功能的容器,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应适当地表达地域文脉和场所环境精神,起到带动周边环境城市活力的作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设计者的共识。如2008年建成的挪威奥斯陆歌剧院(图1),游客可以在屋顶上面漫步,饱览奥斯陆的市容美景。这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任何一位到奥斯陆(Oslo)的人都会想到此参观,爬上这座被英国卫报著名设计评论家Jonathan Glancey称Snohett”的大理石山的建筑;2004年盖里设计的芝加哥千禧公园(图2),整个建筑的顶棚犹如泛起的片片浪花,能容纳7 000人的大型室外露天剧场则由纤细交错的钢构在大草坪上搭起网架天穹,营造了强烈的公共感和参与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剧场界的主流意见是主张专用剧场,反对多功能剧场。由于多功能剧场不能够达到各类演出的最佳状态,于是有了“多功能等于无功能”的极端说法。现代剧场发展成为将各种专业化剧场聚集在一个建筑综合体内的新型观演建筑类型。但是,支持多功能剧场的人士一直存在,他们相信技术能解决剧场的 多功能使用要求,而且其资金花费要小于建专用剧场(图3)。
图1 奥斯陆歌剧院
图2 芝加哥千禧公园
图3 Le Quai Theatre 可变座席的400席小剧场(资料来源:《视听世界:影剧院与音乐厅》)
在剧场群的建设浪潮中,将各种专业化剧场堆叠起来,这种竖向分布方式减少了剧场群模式所需的占地面积。由于剧场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被选址于城市中心地段,随着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对老剧场进行原址重建时,城市中心地段可利用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此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剧场群模式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如温州大剧院(图4),歌剧院的观众席位于音乐厅的上部。
图4 温州大剧院
除了竖向布置的形式外,也可以通过各种专业化剧场共享同属性空间来节省一定的占地面积。如东莞玉兰大剧院(图5),小剧场与大剧场共享后台辅助空间。
图5 东莞玉兰大剧院
建筑师对当代观演建筑进行了多方向的试探,剧场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封闭的黑匣子,而是将自然光引入观演空间。例如OMA设计的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图6)在前后两端的墙上设置了波浪形玻璃,提供了建筑和其周围环境的视觉联系:使天空的景色可以融入室内。
多媒体剧场将屏幕投影技术作为叙事背景或渲染现场情绪,“影像放映”与“现场表演”一起,构成戏剧演出的基本元素。当代剧场中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局限于舞台空间,甚至延续到观众厅空间,为观众带来空间交错互化的新颖视听体验(图7) 。
图7 LaLlotja剧场(资料来源:网络)
当代的剧场建筑还通过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座席彰显其独特性,增加其识别性。例如2011年建成的西班牙扎弗拉市剧院(图8);美国南迈阿密戴德郡文化中心(图9)。
图8 LaLlotja剧场
图9 迈阿密文化中心
我国的现代剧场是由19世纪末西方传入的,由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殖民者自身的娱乐生活,因此剧场设计师直接将西方的剧场移植过来,并未受到中国的传统戏台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迅速腾飞,政府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客观上为剧场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文化艺术地位的提升,剧场在城市中地位不断提高,剧场建筑普遍被当成一个城市的标志,展示城市的形象,表明城市功能的完善。在近20年的发展期间,我国剧场建筑紧随国际浪潮,建设了大量的冠以“大剧院”或“中心”名称的剧场建筑,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显示,其中仅大中型剧场就有50~60座之多。然而,当代我国剧场建筑仍以境外设计占主导,并且过度追求规模的庞大和设备的先进。剧场建筑回归建筑本身,理应强调空间体验、趣味性、个性化和多元化,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创造和千篇一律的模式。本文列举的当代剧场建筑设计新趋势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剧场建筑设计提供新思维、新视角。
我国现代化能源建设总方针是:“能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的能源方针,也为了给企业员工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长输管道站场设计向可持续性方向探索势在必行。而笔者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与运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与跟踪的科研数据,使得节能技术更具实用意义,节能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
[1] 张帆,李和庆,王永.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J].油气储运,2012,(10)
[2] CDP-M-PC-OP-001-2009站场建筑及总图标准化图集(管道篇)[S]
[3] 比尔·邓斯特,陈硕.建筑零能耗技术的运用[J].建筑创作,2010,(4)
[4] 吴正旺,栗德祥.设计结合分布式能源[J].建筑学报,2011,(3)
[5] 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