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体系

2014-09-03 09:2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福利规划价值

林 红

(三明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现代生活中,旅游的各种功能日益凸显,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活动。旅游经济已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在此背景下,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日渐加强,国内外都兴起了一股旅游规划热。同时,旅游开发中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社区居民生活秩序被打乱、地方民俗特色削弱等妨碍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规划败笔。这使我们在批判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不禁对旅游规划也要做出种种反思。本文试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以及实践中应有的价值观,旨在重新唤起人们回归旅游发展之初衷,给价值指导在旅游规划中应有的地位。

一、福利经济学应用概述

福利经济学在其产生之初不可避免的体现出某些阶级意志。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福利经济学的应用并不仅局限在解决“剑拔弩张”的阶级矛盾或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而是更多的应用在长远、深刻、且更加广泛的人类福祉服务方面。郭伟和(2001)认为[1],福利经济学并不是一般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是一种部门经济学,更不是胡乱套用来说明社会福利事业。而是一种用于分析、评判现实经济状况的合意性的理论和分析工具。这套分析理论可以依不同的价值判断对现实经济状况及其变动做出评判,但它自身并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判断。其应用范围可以是对任何社会的任何经济状况,依不同标准做出判断。

旅游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行业,与社会的其他部门和各种经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旅游活动本身和人民福利密切相关。而良好的旅游规划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福利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体系。

二、区域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经济效益的日益增加,很多学者也在致力于建立旅游规划专业性的理论体系,但成效甚微。有的学者从“水桶效应”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核心竞争理论来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2],但是以上并不是旅游领域的独特概念或理论。目前的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体系还十分松散,没有比较合理的逻辑性,缺乏专业性的核心理论。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有其特殊之处,相应的规划理论也应有独特的体系。

旅游规划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本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是在一定的目标与价值判断下,回答“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邹统钎,1999)。但从近来我国旅游规划理论及其实践中来看,对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内容关注过多,而对其价值标准、核心概念研究不足。国内众多以《旅游规划原理》命名的著作中所谓的“原理”大都只是对各种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不同组合,而且很少涉及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关于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多数散见于对旅游发展批判性探讨中。理论上价值取向的模糊化,直接导致实践中旅游规划价值取向的单一性,即以经济价值为主导。

不过,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驱动下,旅游发展中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李国平、李源、叶文(2002)针对我国旅游规划实践中价值取向的误区,从效益、公平和人本主义三个方面探讨了未来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3]。叶文、谢军(2003)从伦理层面出发,提出了旅游规划的弱经济规划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比较优势价值取向和休闲价值取向[4]。

总之,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成了大多数区域旅游规划出发点或根本宗旨,从而忽视了旅游应给予人类真正的满足。“本立则道生”,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了旅游及旅游规划的主旨或本质,把握其“本”,相应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所谓的“本”,本文认为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问题,它也是牵引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域规划理论在发展之初,区域规划被当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维护“公共利益”是其的内在要求,规划的价值取向虽然抽象,但还比较明确。当相关理论借用到区域旅游规划中时,对旅游规划自身的价值判断研究则不是很多。

三、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体系

(一)旅游和福利

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福利”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关乎人的幸福。“福利”和个人的幸福、健康等美好的事物相关,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的感受。福利可以来源于具体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来源于精神上的非物质财富。专业术语上“旅游”尚无统一的概念。随着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发展,很多学者倾向于从体验角度来研究旅游的本质,如谢彦君认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5]。

旅游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福利的追求,从供给角度看是对经济福利追求;从需求角度看是对非经济福利的追求。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实现旅游者愉悦的体验,以及社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旅游应以“为人类谋福利”为最高宗旨。其中,“人类”不仅包括当代和旅游发展相关的所有利益主体,如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开发商、政府机构等,还包括后代子孙。“福利”是指广义的社会福利,即不仅仅是经济福利,还包括非经济福利,如通过发展旅游使民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文化修养得到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增强、环境得到保护、传统得到传承等。

(二)旅游规划和福利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规划理论的发展,对规划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关注颇多。如瑞士学者Willy A.Schmid认为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可持续性、社会福利和善治,这三个方面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必须将其综合起来指导规划过程,以最大化地实现“三赢”[6]。多米尼克·斯特德(Dominic Stead)和文森特·纳丁(Vincent Nadin)认为,空间规划体系的形式与运作和福利制度的特性之间存在着一个不证自明的纽带,两者都是由“基本社会交往模式”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划体系和文化“根植于相互依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价值观、规范、条例和法律中”并“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一起演进”[7]。因此,关于欧洲空间规划体系的争论和关于福利制度的争论是平行的。

旅游规划本质上是对旅游福利的分配与再分配,必然涉及决定这种分配行为的价值判断。旅游景区中不同的个人、集团、群体、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8],要对这不同价值标准的取舍、协调都需要通过旅游规划来体现。正如盖茨(Getz,1987)认为:旅游规划就是在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业对人类福利和环境质量的最优贡献的过程[9]。因此,规划体系部分地表达了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如政府干预的出发点、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私人利益的作用以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等。

(三)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规划价值体系构成

1. 精神价值

由于旅游的核心概念是“经历”(邹统钎,1999),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旅游规划应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特殊的经历[10]。旅游规划的直接目标是为游客创造一个美好经历的氛围,以满足其内在的精神需求。从这个意义讲,旅游规划首先应以精神价值为导向。

2. 经济价值

尽管旅游发展规划中的经济价值取向虽在近来的理论研究中饱受批判,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减弱经济价值取向在实际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3. 环境价值

旅游规划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单一价值取向一度导致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恶化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居民生活福利水平下降等严重后果。对旅游业来说,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必须重视环境价值导向。

4. 社会价值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必然会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旅游规划不仅要考虑到有利于促进旅游者个体身心平衡发展,同时也应注重有利于加强主客双方在异质文化方面的理解、尊重和交流。

5. 四种价值之间的关系

以上四种价值取向并不是单一、散乱的,而是统一、协调集合与人本主义的大原则之下。人本主义在国内外都有渊久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的“仁政”到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理论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则主要源自古代希腊,而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人是目的,即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前提。在旅游规划中的人本主义的“人”不仅仅是旅游者,还包括当地居民、旅游规划师、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等相关的利益主体。旅游规划的核心目的是为旅游者创造某种体验经历,满足其各种需求;在实践中的旅游规划还必须满足开发商的经济利益需求、政府形象塑造或发展区域经济等需求,以及当地居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活水平提高等需求。总之,各个方面的需求汇总起来的最高宗旨是提高公众福利。(见图1)

图1 旅游规划价值体系图

(四)区域旅游规划价值的实现路径

1. 适当的政府干预

在旅游规划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对区域旅游规划价值取向有意识的引导,可以比较有效地建立起在统一社会目标指导下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同时也可促进旅游规划过程中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人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助于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比如旅游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开发过度或无视当地的传统习俗。严重者则会形成“旅游飞地”和“内部殖民主义”,使旅游发展不能为社区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此,政府的干预尤其重要。

2. 引导旅游外部性

旅游规划的外部性同时存在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主要指旅游的规划过程;消费领域即是旅游活动过程。外部经济性表现在:通过对区域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可以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改善环境质量、使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得以保存等;外部不经济表现为:过度开发或规划不当导致的旅游资源环境破坏、过重的商业价值观冲淡原有的地区特色,以及部分旅游者低俗的消费需求使以“市场”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世风日下。从长远看,要使通过旅游规划和发展旅游业提高各个利益主体的福利,就必须在对旅游外部性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抑制其外部不经济,充分利用其外部经济性。

四、总结

目前旅游规划体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单一性取向所导致。要使旅游业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为人类福利做贡献的作用,旅游规划中合理的价值体系是必需的,本文虽建立了初步的价值体系,尚缺乏实践的检验,价值体系本身以及各种实现途径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改进、完善。同时,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应是将来旅游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一个重要突破点,并对旅游规划实践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导、规范的作用。

[1]郭伟和. 福利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阚如良,李肇容,郑宇飞.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及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07,09.

[3]李国平,李源,叶文. 旅游规划价值取向探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4]叶文,谢军. 旅游规划价值取向[J]. 人文地理,2003,(06).

[5]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6]Willy A.Schmid. 空间规划的三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善治[J]. 国外城市规划,2006,(06).

[7]多米尼克·斯特德,文森特·纳丁. 许玫,译.欧洲空间规划体系和福利制度:以荷兰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09,(02).

[8]陈国生,刘冰清,尹同君,等. 旅游规划原理[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张伟强,陈文君. 旅游规划原理[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福利规划价值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迎接“十三五”规划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