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一个青年“阅读分子”的成长自白

2014-09-03 18:00
今日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刊物心理健康读书

刘波,一个在阅读中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一个以阅读为乐并乐于推动他人阅读的读书人。现年35岁的刘波,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同年进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工作,现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教师读书社社长。先后获得《浙江教育报》“年度书香人物”和《中国教师报》“全国十大爱读人物”称号。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著《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教师阅读力》。应邀在省内外开设讲座数十次。教书人首先应是个读书人,教师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青年“阅读分子”刘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阅读的力量。

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我的第二本专著《教师阅读力》正式出版,这本结合自身从教13年和教师读书社5年的实践“做”出来的书,因为接地气,出版不到一个月就广受好评。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三次推荐,《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东方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中国西部·教育版》刊发书评,中国教育新闻网、教师博览网站专题推介。回想自己13年的从教路,正是不间断的阅读加快了自己成长的步伐,不断超越自我。

从“三无人员”到“十佳作者”

2001年8月,我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到宁波市镇海仁爱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对于先行者而言,意味着很多的未知和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孤独和无助。当时的我,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人员”,无固定教材、无指导老师、无教研团队,是阅读帮我度过了最初的迷茫。

可以这么说,我是带着锦囊走上工作岗位的。记得大学时上《教育文献与检索》课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有很好的了解,那么你要尽可能掌握这个领域五年内发表的成果。”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查阅并复印了近五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有了这些资料打底,我从教伊始就走上了“边教学边研究”的道路,并逐步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因为阅读过相关的研究资料,我就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并写出了题为《城镇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后来此报告入选公开出版的《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也是这次调查,让我对媒体片面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并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要理性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自费订阅了《大众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类刊物。通过研读大量学科专业刊物,我坚定了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路的信念,并在实践中尝试“快乐导向”的心理健康教学之路。我撰写的《充分发挥心育独特魅力,切实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等论文分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中,我也连续多年受到学生的好评。

2006年7月,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评选中,我获得了“十佳作者”的称号,并且是最年轻的一个。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领奖台上,我从时任中国期刊学会会长张伯海手中接过了“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的奖牌。大量阅读学科专业刊物,让我掘得了专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从学科阅读到开放阅读

2006年7月的北京之行,我除了近距离接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编辑外,还通过龙源期刊网,了解了《教书育人》《师道》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在不知不觉中,我的阅读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我先后自费订阅了《教师博览》《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德育》等刊物,与这些刊物同行,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跟我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有一定关系。工作四年以后,我担任了学校的教科室副主任,进入学校中层管理队伍,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通讯报道的任务。

最初,有着四年大学教育系所学的教育理论功底打底,在写学校的通讯报道上,我是得心应手的。不过,“老本”总有吃空的时候,慢慢地我觉得要写出一篇有新意的通讯报道也颇有难度了。危机意味着转机,从自己广泛阅读综合教育类刊物以来,我的“本领恐慌”感逐渐消失了。

基于对教育热点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我写通讯报道时能抓住重点、提炼亮点,进一步挖掘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我撰写的《走“人人可为”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网上家园”成为教师“心灵绿洲”》《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等数十篇学校新闻报道或学校特色文章在《浙江教育报》《教育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刊发,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同时,我的写作也从单一的学科写作走向了开放的教育写作,在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评论、德育思考等文章中,我能从一些教育事件中读到更多背后的东西。走向开放阅读之后,我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经常有高质量的文章刊发,这就是坚持开放阅读产生的副产品吧。

阅读优秀的教育刊物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觉得在促进教师阅读专业刊物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学校订阅和教师订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校订阅刊物的具体负责人,我一直在尽力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扩大综合教育类刊物的种类,订阅了五六十种综合教育类刊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订阅专业报刊学校补贴一半的便利,向教师推荐《教师博览》等适合教师自费订阅的综合教育类刊物,让更多的教师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从迷恋教育到完善自我

我的教育阅读,经历了学科专业刊物——综合教育刊物——各类教育著作这样的“三部曲”。尽管参加工作以来,我也陆续读过一些教育著作,但读得不多,也不系统。真正走向教育阅读之路始于2008年。

在这一年,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帮我推开了教育阅读的大门。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书本身的内容精彩,更重要的是其提出的“教育阅读”的概念,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这本书刚好是“大夏书系”出品的,我又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李希贵的《学生第二》,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书。于是,我逐渐成为了“大夏书系”的铁杆粉丝。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购买了60多本这一品牌的书。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大夏书系·十年庆典”,从已经出版的400多本书中,选出14本书出了一套十年精选集。我发现,这14本精品我都有。这些年我在“大夏书系”的滋养下获取了很多的精华。朱永新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李希贵校长的“学会终点思考”的思想、帕克·帕尔默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的告诫、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呼吁等,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而又理性的认识。

2010年,“大夏书系”创始人吴法源自主创业,创立了“源创图书”。这样,“源创图书”也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10年5月阅读“源创图书”推出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非的告别讲坛之作《致青年教师》以来,我一直与“源创图书”为友,从中汲取着成长的力量。到目前为止,我手头已拥有了80多本“源创”好书。

通过阅读大量“大夏”和“源创”的好书,我“结识”了朱永新、吴非、张文质、程红兵、闫学、刘铁芳、李希贵、程红兵、任勇、汤勇、万玮等多位名家,从中汲取了很多智慧。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和朱永新、程红兵、张文质、任勇、汤勇、万玮等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再阅读他们的著作,自然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亲切,仿佛在听他们娓娓道来。

当然,“大夏书系”和“源创图书”是我最信赖和首选的两大教育图书品牌,其他的好书我自然也是照读不误。

最初,我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恶补教育类的著作。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阅读结构。可以说,广泛阅读教育类著作使我更加迷恋教育,但是仅仅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不够的,我们不仅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而且还需要通过阅读来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无用之用为最高境界。我也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比如梁鸿的《出梁庄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梁文道的《常识》、赵越胜的《燃灯记》等。2014年春节期间,我还重读了《朱光潜谈美》,感受这位大家笔下的美学之美。

从自我受益到推广阅读

为更好地推动教师阅读,我校成立了教师读书社,我担任社长。担任这个职务,我需要进一步发挥好在阅读上的领跑作用。

读书社最初只有10人,全部为学科骨干教师或者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成立教师读书社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使其成为全校教师阅读的标杆。为了点燃这批“读书种子”的读书热情,我把自己读过的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读书社首本共读的书,这是一本朴素的激发教师阅读热情的启蒙书,书中专门有一章谈及“教师读书与成长”。随后,我们又共读了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书。慢慢地,读书社成员的读书热情被点燃了,让最忙之人先读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了。

2010年8月,经自愿报名,读书社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了30多人。我建立了读书QQ群——仁爱群英读书群,邀请了诸多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70多人以“学术外援”的身份加盟,助力教师阅读写作。这样,就把实体的教师读书社和虚拟的网络读书群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邀请学术外援闫学、郑英老师来校与教师交流,把读书和读人融为一体。此外,我还发动区内外的教师共读好书,并联合兄弟学校成立了“教师阅读四校共同体”,通过读书群和作者开展在线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品味别样的读书交流方式。

2011年4月,我发起了四校共读《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我们除了与作者有过面对面交流之外,还与作者进行了在线交流。《中国教师报》整版刊登了这次四校共读沙龙,极大地激发了四校教师的阅读热情。

2011年6月,我校校长倡导“让教师读自己爱读的书”,走阅读的个性化之路。于是,我用心做好这件事,每年6月初选择6本优秀的书籍,并附上说明推荐给教师,由教师任选其中1本,学校出资统一购买,在放假前把书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在暑期师德学习期间,组织全校性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分享不一样的读书感受。这项活动实施三年来,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的读书热情,并让他们收获意外的惊喜。有的青年教师的读书笔记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有的教师的读后心得文章获得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现在,读书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浙江教育报》2014年1月以《马年我们这样读书》为题,对我校的教师读书经常化、生活化进行了介绍。

最近半年来,我校有3位教师读书社的青年教师登上省级教师培训班的讲台,这3位教师经常在学校的各类读书交流上发出他们的声音。正是阅读,让他们有底气在省级培训班上一展风采。

读书社成立五年来,我校连续五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奖总数为宁波市第一。《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都刊登过我校推动教师阅读的经验。

我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也是推动教师阅读的有效方式。2011年,我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出版后,不少读者反映,他们读了之后,也去读了不少我推荐的书,订阅书中提到的刊物。

现在,我充分发挥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作用,把自己买的书、读的书、写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放到自己的博客上,转发到微信上,这在无形中起到了推动阅读的作用。从2011年至今,我经常应邀开展区域和学校层面的关于教师阅读的讲座。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浙江教育报》“年度书香人物”和《中国教师报》“全国十大爱读人物”,并成为了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名师成长”导师库首批导师。

“推动阅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中国教育报》上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愿意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并成为推动阅读的微力量。

猜你喜欢
刊物心理健康读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刊物贺词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