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周 歌
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当天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总数为4778个,其中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2095个,占43.9%;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750个,占15.7%。二者相加接近六成。
面对六成监测点水质“差”的现实困境,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拿出更加得力的举措,不折不扣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导致水质“差”的“症结”有很多,这其中,不少企业存在的恶意排放问题,自然是不容小觑的重要“祸根”。按理,对任何企业来说,要想正常投入生产运营,必须事先过好“环保关”。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忽略了自身本该履行并担当的环保责任,或是与监管部门“打游击”,或是想方设法贿赂监管执法人员,使其不择手段为企业的恶意排放打开方便之门。
更让公众寒心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与此同时,一些监管部门也存在着见利忘义的问题,他们在收取了“好处费”之后,便对各类污染问题视而不见。更为可怕的是,有些时候,即便面对老百姓的投诉举报,监管部门也总是推诿扯皮,甚至想方设法为污染问题充当“保护伞”。
面对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的“癌症村”,面对一些城市屡屡出现的市民“疯抢矿泉水”问题,希望相关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能够痛定思痛、知耻后勇,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真正为公众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千万别让喝上安全放心的水成为公众难以企及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