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彭 纳
自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转作风”三个字就成了热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仍然把“转作风”作为重点。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的不仅是党员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承载着百姓的殷切希望。
目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广泛开展,作风怎么转变?应该从哪些地方转起?对这样的焦点问题,大家的讨论不绝于耳,伴随着讨论声而来的是多地的新规、新政和新气象。
“书记,我们基层党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但是工资却很低,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一下……”“书记,我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给您写的这封信,我感觉在工作中领导不信任我,我内心很矛盾……”“书记,我们村村长工作中有贪污问题,您能不能来查一查……”
结束一天的工作,安县黄土镇党委书记刘辉坐在自己的寝室,读起了近日收到的来信。在安县开展“我给书记写封信”活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辉收到了许多的信件。
但他没想到自己会收到很多“手下”的来信。来信中,一位叫王涛的部下反映,在工作中感觉书记对自己有偏见。字里行间里能看出王涛的情绪有些激动,感觉受了委屈。
到黄土镇当书记有一段时间的刘辉自认为平时跟当地百姓和同事相处得还不错,但是看着手中的信,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工作仍然有许多的不足,这是他平时未曾察觉到的。
刘辉放下手中的信,觉得应该找王涛谈谈心。为了谈话能谈得深、谈得透,刘辉在认真思考了两天后,才特意找了一个晚上,把王涛叫到了自己的寝室。
刘辉从自己工作20多年的经历讲起。他告诉王涛,曾经的一次会议上,他认为领导的提案不合理,便提了反对意见,但后来担心领导会对自己有看法。但是事实证明,在之后的工作中领导反而对自己更关心。话锋一转,他这才跟王涛谈到,所谓的偏见并不存在。一席话,打开了王涛的心结。
这件事情对刘辉的触动很大,对于那些反映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的干部,他打算逐一找他们谈心。
在刘辉的办公桌上,一封来自村上老百姓的信引起了他更多的注意。信中反映村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贪污行为。问题必须解决,但是这种敏感问题一定要掌握证据。所以刘辉决定单独去拜访这位写信的老百姓,如果掌握的证据是充分的,那么他将会把这个问题及时反映给检察机关。
在“我给书记写封信”活动中,刘辉感受颇深的另外一点是:以往他们通过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去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困难,收效甚微。如今让老百姓用写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安县开展“我给书记写封信”活动后,无论是安县县委书记,还是像刘辉一样的镇党委书记,都会在收到信后,对百姓反映的问题开展走访、调查。如今,已经有更多的百姓会主动找政府找领导,讲述问题说困惑。
珙县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现场教学。
安县开展“我给书记写封信”活动后,领导干部走到群众中听取意见。
除了工作方式上的转变,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转作风”的关键,对于这点,许多地方采取了送出去培训的方式。
珙县就将一大批支书送进省城成都,省委党校的专业老师对支书们进行了5天的集中培训。刚刚听说要到城里学习,有一些支书还不大愿意,心里想,真的有学习的必要吗?
开课的几天时间里,老师给支书们提了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如何当?城镇建设,失地村民怎么管?基层党建怎样抓?聚居点建设怎么做?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炸开了锅,259名书记热烈讨论起来,有人说起了遇到的问题,有人讲起了解决的办法。
王文娟是2009年到沐滩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2013年换届时新当选为党支部书记。被选上原本是喜悦的,结果上任后,经过考察,她发现这里产业单一,交通不便利是大问题,工作之初就有些束手无策。她连连感叹自己运气不佳。
刁萍在课堂上也有很多困惑,当了12年社区支部书记的她一直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理说干了12年应该是熟门熟路,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她仍然有会难开、人难找、活动难开展的无奈。
但是几天的学习下来,许多支书心中的问号不见了,党校的老师们针对支书们的问题,举行了系列的讲座。在《怎样当好一名村党组织书记》的课堂上,王文娟对于村上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而针对刁萍的困惑,老师们也指出了方向。课堂上,刁萍一直认真做着笔记,老师讲的许多经验她觉得都可以拿到自己那片“责任田”去实践。
5天的学习是短暂的,学习结束后,大家都背着记得满满的笔记本,迫不及待想回到自己的村里,想要把自己这几天的所学、所想、所看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珙县县委书记陈有树讲道:“我们对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下了很大决心,加强政治、经济和精神的激励,彰显人文关怀,就是要真正激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末梢神经’。”
不准在群众和服务对象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爆粗口、说脏话;不准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乱表态、放空炮,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
这些看似略显苛刻的规定是彭山县出台的《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而其中的“十不准”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戴在了干部们的头上。
去年10月,彭山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先行先试活动后,通过座谈、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问题和建议1700多条。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不满意,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仲文至今还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上,有群众绘声绘色地“模仿”起个别干部:远远看见领导的车来了,干部立马满脸堆笑地为领导开车门;在田间考察工作时,干部叼支烟,一会儿双手叉腰,一会儿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群众模仿可能有夸张,不过,类似举止确实让人大跌眼镜。”王仲文说,这些说出了老百姓对“官气”的不满。
随着规定的出台,干部们在工作细节上,也悄悄地改变着。
县长梁磊去彭溪镇调研,车刚刚停稳,彭溪镇党委书记赵飞宇立马上前准备开车门。梁磊迅速开门下车,笑着给赵飞宇“上了一课”:“你不用给我开车门。县委要求‘不准让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我们要带头做好。”
牧马派出所所长王东工作中常常表情严肃,被人们戏称为“包公”。最近,有同事给他提建议,希望他能增加点亲和力,不要老是把脸绷得紧紧的。同事建议后,“王包公”脸上还真添了不少笑容,遇到老百姓就主动打起了招呼。
没有了“官气”,才能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才能跟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群众办实事。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开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也希望这些变化能够变成常态、变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