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王茜
徐静蕾:那个江湖里从来没有真正的我
本刊记者 / 王茜
“紧密团结在王朔周围,才能像冯小刚那样红。”—叶京(《甲方乙方》里饰演渴望吃苦的老板)
你你写了一篇年终总结,“那些只有虚度才有的快乐时光”—两年中整体城市无业游民、偶尔家庭妇女,回想过去,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段人生。现在清净的日子,与曾经在
演艺圈热闹的日子相比,更喜欢哪个?我对人生不做宏观的计划,到哪儿算哪儿,除非我有很具体要做的事情,比如要拍个电影,否则大部分时间还是喜欢清静吧……或许哪天就再也不想热闹了,就算为了自己很喜欢的事情。好多时候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时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喜欢变化,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很多时候不愿意思考将来,一思考,就错乱,各种想法蜂拥而至。经常把自己弄糊涂了,像个没头苍蝇。
4月份是你的生日,先祝生日快乐。都说“四十不惑”,到了40岁,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不惑的是什么?
谢谢啦!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成熟,什么道理都懂,处理事情清楚明白;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的某个方面在一个时间段停滞了,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好像不觉得自己需要做所谓因为年龄而做或者不做的事儿。其实困惑还是挺多的,我试着把它们简单化,总觉得人想太多了没用,都是乱想,很多事情你怎么想都不会明白,这是整体人类的困惑,我们都太渺小了,就不应该什么都明白。
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在国内上映时,影评人批评它“炒冷饭”毫无创新,普通观众则认为,看冯氏喜剧就是为了图一个乐和。你觉得这部影片如何?
我听到这个电影的反应是两个极端,不过冯小刚的电影不是一贯这样吗,过于风格化的东西就是会出现这种效果。每个电影都不是服务于所有人的,有人有共鸣就挺好。对于贺岁片来说,笑了就好,至于笑点,谁谁都不一样。这部电影本来说的就是《甲方乙方》的续集,既然前提就是这个,就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或不创新吧。
国产电影从《顽主》到《甲方乙方》再到《私人订制》,这三部标志性的电影,都离不开王朔的名字,有种说法,王朔就是中国电影的幕后操盘手,作为电影导演,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也太夸张了吧……还有好多其他电影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在我的青春期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影响的作家,而且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表里如一。我会觉得人品比文品更重要。他是一个我非常非常非常尊重的人。
据说王朔、冯小刚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操场上发现了你,当时他们一致认为这姑娘接地气儿,就是黑点,但腼腆的一笑特别迷人。可否回忆下当时的场景?
不是操场。当时他们有个电影找我,我正上大学二年级。某天在宿舍突然听到有人大喝一声我的名字,出门一看,这个人……长得……不太好看……是冯小刚。至于他们对我什么评价,那我就不知道了,当时也没问过。后来那个电影我们老师不让我去,因为那时候才刚来学校一年多,老师认为后面机会有的是,当时应该专注学业。
当你被媒体追问“婚姻状况”时,少有肯定、明确的回答,是否在躲避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婚姻感情不是我最柔软的地方,亲情才是。可能我的看法和好多人不一样,老被问,就好像我是一个怪胎……而且我说我不在意婚姻,貌似真没什么人相信,好像是我在为什么难言之隐做推托,真心不是。我对自己挺宽容的,我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允许自己选择也许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好吧,那就也允许别人不理解甚至误解。就好像我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理解我。活着不是可以有很多种样式和方法吗?我们又不是机器人,所有人都要一样?那不好玩儿。
有评价你成为“博客女王”的原因,不是因为博客写得好,而是博客开得早。现在当博客被微博取代,怎么看“微博女王”姚晨?
她挺好的。博客当时是写得好还是开得早,我也不明白……我的人生早就moved on了。那个所谓的江湖里从来没有真正的我,都是大家眼中的我,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就做我想做的事儿。
怎么看周筱赟质疑李亚鹏借公益事业敛财?
社会就是在质疑中进步的,质疑是必要的,这点毋庸置疑。但在这件事情上我还是相信李亚鹏的,他没有必要敛这种不义之财啊,他没这么笨和没心肝吧。
徐静蕾 / 演员、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