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会
摘 要:古诗文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深深品味。“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在中学这一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只有打好精神的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古诗文的习惯,使学生乐学好学,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古诗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7-01
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作品内容积极健康,质朴清新,意蕴丰富,饱含哲理,意旨高远,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诗文阅读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新的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因此,古诗文阅读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始终,可以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目前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应对古诗文阅读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考试中往往成为他们最为头疼和失分最多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式化、单一化、功利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中,对古诗文阅读教师往往采取“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方式,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对诗文整体上的品味鉴赏往往无暇顾及,学生也就觉得古诗文阅读了无生趣。面对古诗文阅读教学这一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颇为迫切。
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吟诵感悟,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所以,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诵读,如在教授《腾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解决生字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和王勃的生平,接下来就是训练学生诵读这一名篇。我首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进行部分范读,使学生大致了解节奏的划分,然后齐读或散读,最后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在朗读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文的艺术境界。这样通过不同阶段的诵读,学生很自然的以自如的声音赋予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作品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时也流入学生的心田。通过诵读所达到的效果,远比用逐字逐句的讲解来的多。
二、整体把握,品味鉴赏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重翻译能力,轻赏析审美。在翻译分析时,教师更侧重各个段落中的文言知识一些琐碎的知识,逐字逐句的扫除障碍,几节课下来,学生课本上也是记得密密麻麻,但让他们翻译几个句子,翻译的也是差三落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古诗文阅读丧失热情,失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想要淋漓尽致的展现一篇优秀古诗文的精华,一定要从整体上来把握,然后从诗文的形象、意境、语言等来品味鉴赏。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本词内容简单易懂,几乎没有难懂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本首词只要让学生会背会默写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也就仅限于记住了几个有名的句子。要想让学生感悟本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否则就体会不出作者的亡国之痛、念国之情。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和权利,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所以他才会面对良辰美景时写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句子,才有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最后才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所未发之愁。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之处。
三、联想想象,培养探究
古诗文的鉴赏品味,离不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想象能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场景、能听得见刀枪剑鸣、虫鸟欢唱,能闻得见花的香、草的清,这就是想象的作用。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的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如学习《天净沙 秋思》这首元曲时,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立体的画面。夕阳西下,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古老的小桥下,悠悠的流水悄无声息的向前流动,远处可以隐约望见稀落的茅草屋。在荒凉的古道上,愁肠绞断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信步漫游,不知要归向何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研究,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古诗文阅读的教学还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古诗文的热情,更能发现古诗文浓浓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凭借古诗文的璀璨瑰宝,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诗意化,社会书香化,从而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