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轩
中国父亲们的爱多数时候深藏在内心,很少表露,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父亲是一个严格且严肃的人,他是知识分子,治家甚有古风,我就是在这样有浓厚传统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在我的一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人要“以公道处事,以忠道自处,以恕道处人”;读书“对书善,知识助你,对书爱,亲友助你,对书敬,天下助你”。父亲本身不爱旅游,却在我年少时就带我环游七省,饱览名胜。一度,我认为父亲是“家中的大树,心中的英雄”。我那些对社会、对伦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都是通过父亲获得的。只是,儿时甚是顽皮,并不懂得去体会父辈的辛苦和期待。
第一次隐约对父子情的感知,是在初中课文,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其父亲送别远行的经过,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后来翻检历代诗词,渐渐发现那些习惯内敛的父爱也和母爱一样浓烈感人,深厚绵长。早在《诗经》中,一篇《陟岵》写儿子出门在外,遥想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写到父亲时言道:“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中殷殷叮咛期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那时候我才慢慢反思,在我不知道、不曾想到的那些时光里,我的父亲是否也有那样温情的一面。
父亲往往喜欢言不由衷,他会一边狠狠地打我,一边深深的自责;一边说不相信我能做到,一边又偷偷在后边推我成功,帮我善后;我给父亲递吃的时,父亲说不饿;我犯了错时,父亲说要打死我;我受了伤时,父亲说不心疼;父亲喜欢在家骂我一无是处,可是在外面提起我都是满满的自豪。这就是中国式父亲。
印象里,父亲从来不说真心话,我上大学之后的每次离家,他只是望着我登机的方向,目送我离开。而我的背影,也只能默默地告诉他“不必追”。当时他的落寞,直到如今我方才体会。
今年春天,父亲忽然身体不适,检查出腔隙性脑梗,我需要每天送他去做检查,打针,开药,我时常将他送到医院门口,他转头对我说:“好了,你快去上班。”我目送他的背影慢慢走向医院门诊,在玻璃自动门口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的人群中。我忽然觉得,曾经时时护我周全,事事替我操心的父亲,如今开始需要我的照顾,陪伴,他仿佛没有那么强势和专制了,他仿佛并没有那么爱数落我的不是了,他脊背有些弯了,他眼神开始迷蒙了,他居然开始变得顺从我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理解了那位台湾作家所写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亲”,就是这样,他们在内敛又严肃的外表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深沉、真切的爱子情怀。曾经他们也许严格专断,对子女甚为苛刻,可是在他们鬓上青青已星星垂垂老矣的岁月中,其实他们只愿儿女安享平常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