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 让古诗教学更鲜活

2014-09-02 02:49林金利
教师·下 2014年7期

林金利

摘 要: 古诗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写成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意蕴。在古诗教学中巧用插图,化难为易,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激趣质疑;以图会文;巧妙释词;拓展想象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写成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可谓字字珠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在1—6年级推荐了75首古诗。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然而,古诗语言简洁、精练,年代久远,与现代语言有一定差距,所以学生学习古诗难度较大。教学中,我常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一、“怦然心动”—插图,激趣质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才能有滋有味,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熏陶。而“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

例如,教学《闻军官收河东河北》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看后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大男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其他学生马上各抒己见:“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家里肯定发生了不幸的事儿”;“男儿流血不流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正如我所料,学生都没有说中真正的原因——杜甫是因为叛乱已平,能偕妻子回家喜极而泣啊!于是,我毫不留情地“阻止”了学生的各种猜测:“你们都错了。到底杜甫为什么而哭呢?一起来学习古诗吧!”学生双眼充满疑惑之情,饶有兴趣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之中。又如,古诗言简意深,学生就诗读诗,理解起来有困难。《山行》一诗有与诗相应的插图,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不妨将图与诗联系,读读看看想想。学生读着诗,看着图,兴趣盎然,感悟颇丰:“石径、枫林、霜叶”鲜活地浮现在了脑海里,从云雾缭绕山头的图景中悟出了不是“深处”而是“生处”……插图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获得了对诗意的深刻感悟。

二、“图文并茂”—插图,以图会文

古诗文字精练,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情动辞发。若单从吟诵体会诗韵,体会诗中的情境,学生还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借助插图资源,用心去感受诗的韵味。如教学《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看着图:假设你是那位独栖孤馆,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的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很容易从图上“梧桐叶、篱笆、儿童捉蟋蟀、一灯明”的画面中,体会到诗人深夜难眠,孤单而思念家乡的情境。进入这种意境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与诗人对话,与自己同伴对话,渐渐把古诗这种“陌生”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提高言语智能水平。

而有的诗其基调截然不同。如《宿新市徐公店》,这是多么活泼、欢快的场面啊:天真可爱的儿童兴致勃勃追逐着黄蝶,而黄蝶却调皮地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我们的耳边依稀传来了儿童清脆无邪的笑声。这样的场面与学生生活又是多么贴近。在把握了诗的基调,抓住了诗中所含的“韵味”之后,体会诗情就显得自然、容易多了。而试想,倘若离开了插图来学诗,学生是否会有一种“空中楼阁”之感呢?

三、“豁然开朗”—插图,巧妙释词

抓关键字词,咀嚼品味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2001年实验版中的“领悟内容”改为“领悟诗文大意”,意思就是对诗文的理解要有度。教学时不要求过深过细的讲解,但若完全忽略了字义的理解,而一味地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势必会降低学习效率,有碍于更深层次地领悟诗情。古诗语言凝练,但古诗中的许多字、词,其意思远不如现代汉语明了,因而,突破这些字词障碍成为古诗的教学难点所在。在《小儿垂钓》一诗中,必须弄懂以下词义:蓬头、稚子、垂钓、草映身、不应人等。若纯粹是教师将其意思说给学生或写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破坏了诗的意境。如果利用直观的插图来帮助其理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并强调自学方法:联系插图理解古诗。接着,我让学生叙述图上的内容:一个小孩坐在石头上专心地钓鱼,有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很有礼貌地向他问路,而小孩一直摆手示意他不要出声,因为他担心快上钩的鱼儿给吓跑了。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是“一个小孩(稚子)”?哪个词讲他在“钓鱼” (垂钓)?于是,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稚子”“垂钓”的意思,其他词也可结合图意加以理解。这种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弄懂字义再理解诗意的做法,而是反过来,先借助插图弄清诗意,再回过头来探究诗中部分词的意思。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轻轻松松地掌握了这些词,同时丰富了自身语言的积累。

四、“浮想联翩”—插

图,拓展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而古诗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领悟其深远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利用插图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回乡偶书》时,在学生弄清诗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了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学生畅所欲言之际,我立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想象一下:当时贺知章回到离别已久的故乡,心情特别激动向路边的小孩询问一些情况时,小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看着插图,心中马上涌出许多话儿要述说:“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你找我爷爷有什么事啊?”“老爷爷,你是我们村子里的人吗?”“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烈的场面让我始料未及——他们的想象已经插上了翅膀。接着,我请同学们稍作准备,根据诗的内容、插图以及刚才的想象,设计成一个小品,这样,将静态的插图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在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之后,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拿起笔,以《回家》为题写几句话。此时,学生绝不会觉得写作文困难了,而是更加乐于去写,将所思所感倾诉于笔下。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用智慧的目光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教学资源——插图,并合理地使用、巧妙地使用。化解学生认知困难,提高学习兴趣,让古诗教学更鲜活!

参考文献:

[1]邱子敏,洪秀梅.浅谈古诗词教学[J].福建教育,2008(5).

[2]席霍斌.知诗意 想诗境 悟诗情[J].福建教育,2011(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