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4-09-02 20:29杨志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数学

杨志龙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培养;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49-01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以教师的情感为原动力的。事实上,教师在讲解任何内容的时候,都融合了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而这种情感色彩又自然而然地感染着学生。这种感染作用,学生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从而将全部心理因素都投入学习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并告诉老师,我能迅速、准确地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同学说老师成神仙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有什么绝招啊!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一堂课结束,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到解答,学生学得很愉快,记得牢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利用儿童喜闻乐见、色彩鲜艳的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十分必要的,而适当利用那些直观、鲜明的图像、实物吸引学生,可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两层含意,我们先在绒板上贴上5只小动物:小鸡、小猫、小猴、小鹿、大象,接着让学生从左右两个方面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动物,当学生口答后,老师强调这个“5”,表示一共有几只动物,是动物的个数,也就是动物的总数。然后又让学生从左到右按顺序数,第5只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小鸡”。紧接着问:“为什么都是第5只,却不是同一动物呢?”经过观察、讨论,师生总结出:虽然都是第5只,但由于数的方向不同,所以表示的动物也就不同。因此,第“5”是指动物的集团的次序。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利用直观、鲜明、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三、创设情境,增强、激发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有个好开头,学生上课就会兴趣盎然,使学生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从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一上课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那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天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一座荒山野岭,已经好长时间没东西吃了,这时,孙悟空不知从哪儿摘来4个大仙桃,你们说,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孙悟空还带来一张大饼(出示一个教具饼),猪八戒见了连声喊道“猴哥咱俩分它,每人分半张!”同学们,你们同意猪八戒的想法吗?为什么?它只能分到多少张饼?孙悟空又问猪八戒:“每人分多少能用一个数表示吗?”这下可把猪八戒难倒了。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帮助猪八戒解难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对同学们说:“请你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我知道它能否被2、5整除”。同学们一听不可相信,跃跃欲试,生说56,师答能被2整除;生说25,师答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生说1000,师答既能被5整除,又能被2整除。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无论你说一个什么样的数,我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一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得奥秘和绝招,教师仅仅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急切、思维活跃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

四、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练习课的内容也要丰富多彩。例如一堂练习课采取竞赛和作游戏方法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竞赛可采取口算、听算、速算、抽签作答、操作及小制作等单项形式;游戏可采取传红花、传信件、拍手算、找朋友、夺红旗、猜谜语、摆学具、拆组图形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状态。如我教乘法结合律一课,是这样做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班自从开展“一帮一对红”活动以来,同学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亲如兄妹,这样很好,这种现象已影响到了数,它们也认起朋友来了。特别是2和5,4和25,8和125,这三对朋友,它们的友谊是真挚的。

同学们议论纷纷,“数字会说话吗?有这样的事吗?它们会互相帮助吗?”……教师说:“会,它们结合起来,可使运算简便。请计算:①2×23×5;②4×7×25;③125×3×8。同学们按照运算顺序算出了每道题的结果。再请口算:①2×23×5;②4×7×25;③125×3×8。”第一题口算出了结果,第②③题就不行了。生:“这么大的数,不好口算。”师:“刚才我表扬了三对好朋友,只要能结合起来一定能很快口算出结果”。如(2×5)×23=10×23=230;②4×7×25=(4×25)×7=100×7=700;③125×3×8=(125×8)×3=1000×3=3000。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再出示乘法结合律定义……”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数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