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心理素质欠缺,是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行业流失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要求和高职生心理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开发出旅游专业综合性基础课程“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该课程围绕旅游行业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本研究是对创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9-02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绪波动大,易感疲劳,职业倦怠等。据统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职业态度不佳。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脏、累,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职业认知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职业情商不高。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与客户接触密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初入职场,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职业价值观世俗化。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缺乏感恩。
(四)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6.8%)和网络学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①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动手、动脚、动脑,走入市场,收集数据,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②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③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2)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机统一,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参与性、互动性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占15%;二是团队总分,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占35%;三是组长评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占15%;四是企业评分,占15%;五是教师评分,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绪,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2012学年第一学期,“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宽松,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2)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实践演练中,职业定位更为清晰。(4)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3][5][7][9]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6]旷永青,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GJ)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1972-),女,福建福州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endprint
摘要:职业心理素质欠缺,是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行业流失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要求和高职生心理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开发出旅游专业综合性基础课程“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该课程围绕旅游行业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本研究是对创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9-02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绪波动大,易感疲劳,职业倦怠等。据统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职业态度不佳。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脏、累,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职业认知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职业情商不高。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与客户接触密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初入职场,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职业价值观世俗化。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缺乏感恩。
(四)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6.8%)和网络学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①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动手、动脚、动脑,走入市场,收集数据,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②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③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2)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机统一,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参与性、互动性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占15%;二是团队总分,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占35%;三是组长评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占15%;四是企业评分,占15%;五是教师评分,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绪,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2012学年第一学期,“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宽松,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2)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实践演练中,职业定位更为清晰。(4)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3][5][7][9]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6]旷永青,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GJ)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1972-),女,福建福州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endprint
摘要:职业心理素质欠缺,是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行业流失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要求和高职生心理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开发出旅游专业综合性基础课程“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该课程围绕旅游行业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本研究是对创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9-02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绪波动大,易感疲劳,职业倦怠等。据统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职业态度不佳。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脏、累,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职业认知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职业情商不高。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与客户接触密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初入职场,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职业价值观世俗化。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缺乏感恩。
(四)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6.8%)和网络学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①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动手、动脚、动脑,走入市场,收集数据,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②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③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2)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机统一,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参与性、互动性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占15%;二是团队总分,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占35%;三是组长评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占15%;四是企业评分,占15%;五是教师评分,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绪,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2012学年第一学期,“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宽松,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2)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实践演练中,职业定位更为清晰。(4)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3][5][7][9]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6]旷永青,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GJ)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1972-),女,福建福州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