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的修辞叙事学分析

2014-09-02 03:09栾栋杨超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洛丽塔

栾栋 杨超颖

摘要:B.B.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伦理取位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重点之一。基于此,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修辞叙事学理论,解读《洛丽塔》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策略,来研究文本的伦理取位。

关键词:《洛丽塔》;修辞叙事学;不可靠叙述;伦理取位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14-02

《洛丽塔》的伦理取位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读者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一派被文本中娴熟的叙事技巧所蒙蔽,十分同情叙述者亨伯特;另一派则完全不相信叙述者亨伯特的任何叙述,指责他的所作所为。两类读者的不同阅读体验导致了关于文本“道德还是不道德”主题性的争议。本文将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以詹姆斯·费伦为代表的修辞叙事学来观照文本,破除由于文本中不可靠叙述而导致的伦理取位困境。

一、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学

修辞叙事学属于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分支,后者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叙事理论重新定位分化,结果产生了一系列回应后结构主义的亚学科”[1],包括:女性主义叙事学、后殖民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芝加哥学派是当代美国修辞叙事学的中流砥柱,开启了叙事研究的读者转向。第一代领袖R.S.克莱恩,强调在文本中研究作品对读者产生的“情感效果”;第二代领袖韦恩·布斯,在其著作《小说叙事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詹姆斯·费伦,他相继出版了《解读人物,解读情节》(1989)和《作为修辞的叙事》(1996)两本理论书籍,为修辞叙事学构建了理论框架,费伦将作品“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注重作者的修辞目的和作品对读者产生的修辞效果”[2]。

费伦继承了彼得·J.拉比诺维茨的四维度读者观:“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受到读者本人生活经历和世界观的影响;作者的读者,是作者心中的理想读者,处于与作者相对应的接受位置,对文本中人物的虚构性有清醒的认识;叙述读者,是叙述者为之叙述的想象中的读者,充当故事世界里的观察者,认为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理想的叙述读者,是叙述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所有言辞”[3]。费伦将文本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并且认为这种交流是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的,因此他十分强调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建构地位”[4]。费伦十分重视有血有肉的读者在解读叙事中的影响,认为其信仰、文化背景、偏见、希望以及知识等等会作用于阅读过程中。

费伦认为,叙事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下为某种目的给某个听众讲述某个故事”,因此,费伦的叙事观是涉及人物、事件、叙述以及读者反映的一个动态过程,叙事需要读者的参与,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动态体验,这种动态经历一方面涉及读者本身的知识、情感、经历以及伦理观等等,一方面也依赖于“叙事进程”。费伦认为叙事进程是“叙事建立其自身前进运动逻辑的方式,而且指这一运动邀请读者做出的各种不同反应”,费伦就这一理论理出了两个概念:不稳定因素(instabilities)和紧张因素(tensions)。前者是指“人物与其环境之间或之内的不稳定关系”,后者是指“叙述者与译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知识、价值、判断、见解或信仰上的分歧”[5]。

二、修辞叙事学与《洛丽塔》

在《洛丽塔》文本中,叙事进程就是通过不断引入“不稳定因素”向前发展的,例如:首先,青少年时期的亨伯特与“蜂蜜样柔腻的肌肤”、“纤软的胳膊”、“褐色短发”、“长睫毛”、“大而漂亮的嘴”的安娜贝尔相恋,整个叙事的第一个不稳定因素是两人首次亲密举动的尝试均被打断,第二个不稳定因素是安娜贝尔的死,亨伯特自己也认为,与安娜贝尔两次性尝试未果,才使得他对如安娜贝尔般的“宁芙”留恋难忘,直到遇到洛丽塔。亨伯特与洛丽塔的母亲结婚之后,一直利用“继父”的身份接近洛丽塔,但是“妻子”发现其写满对洛丽塔感情的日记,引入了不稳定因素,改变了原本的叙事进程。

再者,紧张因素也一直是文本叙事的一大推动力,亨伯特对“宁芙”的偏执幻想以及对洛丽塔的感情显然是与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的价值观等相违背的,因此,为自己辩解成为文本叙事的一大主因。例如,他认为,只有“艺术家或狂人”才能欣赏宁芙,男人和少女之间必须有“一条年龄断沟”,还举出一些才华出众的文人爱上宁芙的例子:但丁、彼德拉克等。

三、不可靠叙事与伦理取位

费伦对不可靠叙述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其论文《〈洛丽塔〉中的疏离型、亲近型不可靠性及其伦理》中将其分为疏离型不可靠性(estranging unreliability)和亲近型不可靠性(boning unreliability)两种,前者是指“强调或拉大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距离的不可靠性”,后者是指“缩小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距离的不可靠性”[6]。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事中充分运用了这两种不可靠性,从而造成了读者在伦理取位上的困境,也可以说,两种不可靠性的交替运用正是文本的叙事特色,是作者纳博科夫有意为之。

《洛丽塔》是从引文开始的,超叙述者雷博士义正词严地说,“《洛丽塔》应该是我们所有人——家长、社会工作者、教育者——以更大的警觉,更远大的抱负,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中抚育起更为出色的一代而贡献自己”,雷博士批评洛丽塔事件的态度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形成了亲近型不可靠叙述。

在文本的第一部分,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回忆录式文体,亨伯特忏悔自己对洛丽塔的所作所为,读者对于一个身患癌症的叙述者亨伯特的“真诚的坦白”充满了同情。

纳博科夫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增进亲近型不可靠叙事,“她(安娜贝尔)颤抖着,痉挛着,我吻着她张开的唇角和火烫的耳垂。……她的双腿,她美丽、健康的双腿,合得不很紧,当我的手放在它要寻觅的位置上时,一种梦幻般怪异的表情,半是愉快,半是痛苦,显现在两张孩子气的脸上……”[7]这种精细的描写使得“读者可能分享的经验材料,使情节中堆集起大量在读者的回忆中似乎可以验证的信息片段,是造成逼真感的重要手段”[8]。endprint

还有,亨伯特深情地浅吟低唱:“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更是亲近型不可靠叙述的典型手法。通过亲近性不可靠叙述,纳博科夫鼓励读者在伦理判断上与亨伯特靠近。

但是,与这些亲近型不可靠叙述交织于文本中的是许多的疏离型不可靠叙述,亨伯特十分露骨地表示“体内的艺术家气质已经比绅士派头有绝对的优势”,艺术家亨伯特对“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狂热的追求,他发现了所谓9~14岁女孩身上独有的“宁芙”之魅,他对宁芙有着独到的观点“惹人发狂的优雅,难以捉摸的、诡诈的、灵魂分裂的、阴险的诱惑力,这些都是使小仙女有别于她们同代人的特性”,被“宁芙”洛丽塔深深吸引的他,为了追求并占有这种美,即使冒着犯下谋杀、强奸、诱拐等诸多罪行,也期盼着与她共度余生。为了“美”,他不惜牺牲一切,篡改甚或创造一个符合“美”的标准的洛丽塔又算得了什么?因此,故事女主角洛丽塔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正如他说:“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那幻想重叠又包容了她,在我和她之间浮游,没有欲望,没有感觉,她自己的生命并不存在。”正如费伦所认为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自觉艺术家亨伯特,小心翼翼地将他的叙事建构成艺术品。”[9]

亨伯特自己甚至谐谑地表达“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杀人犯可以妙笔生花”。一面是沉醉于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一面是开着玩笑的杀人犯,读者显然无法与之认同,这里使用的疏离性不可靠叙述提醒“作者的读者”,叙述者亨伯特是可以为了艺术而杀人的人,因此,亨伯特的伦理位置是十分可疑的、是不值得相信的。作者纳博科夫通过这种疏离性不可靠叙述,警告读者不要在伦理意识上与亨伯特靠近。

综上所述,作者纳博科夫在《洛丽塔》文本交替使用亲近型不可靠叙述和疏离型不可靠叙述,从而导致读者在伦理取位上的困境,造成了长久以来关于其主题“道德还是不道德”的争议。其实,按照修辞叙事学对读者的分类,这个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亲近性叙事不可靠叙事的阅读对象是有血有肉的读者,而疏离性叙事不可靠叙事的阅读对象是作者的读者,经典叙事学中一直把两种读者混为一谈。按照费伦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将两种阅读体验剥离开,不难发现,亲近性和疏离性不可靠叙述都是作者纳博科夫的叙事实验,那么“道德还是不道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莫妮卡·弗卢德尼克.叙事理论的历史(下):从结构主义到现在[G]//James Phelan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5.

[3]James Phelan.Narrative as Rhetoric[M].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139-218.

[4]王振军.后经典叙事学,读者的复活——以修辞叙事学为视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228.

[5]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6]唐伟胜著.《叙事》中国版:第一辑[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

[7]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9.

[8]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28.

[9]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丽塔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最孤独的虎鲸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那朵忧伤的野百合
——观电 影 《 洛 丽 塔 》
在中国读《洛丽塔》
做他的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