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对面的初中语文课

2014-09-02 14:42王爱娣
师道 2014年8期
关键词:孟子课文教育

王爱娣

台湾海峡两岸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汉语是我们共同的母语,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两岸的母语教学从理念到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最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及具体案例,探讨台湾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以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客观参照。

一、重视古代经典教育,涵养人文情怀

台湾语文课程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之重视由来已久,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初中阶段文言文数量逐渐增加,到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数量超过了现代文的数量。笔者分别对现行大陆人教版七~九年级新课标《语文》和台湾南一版七~九年级《国文》教科书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台湾语文课程教学古代经典作品,并非走马观花,简单地介绍作者和理解文章内容而已,而是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到作品的语言文字内涵及篇章结构,结合现代意识,不断挖掘其中的语文教学元素,把学生引入其中,让其浸、润、渐、染,涵养其品格。与大陆相比,台湾初中每学期所教课文数量不超过14篇,如果课文篇幅长,则在此基础上减少篇数。例如,南一版第六册(九年级下)只有10篇课文,每篇课文的教学时间至少是一个星期,有了充裕的时间,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作品中浸泡一回。

下面以南一版第四册(八年级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学习单元五“危机意识”)教学为例,看台湾教师怎样以课文为“例子”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介绍作者。孟子的童年:三岁丧父,母亲管教甚严,“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成语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后世母教之典范。再联系《三字经》的句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思想:政治哲学,即仁政;人生哲学,即性善说——四端(四德)。四端即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周游列国:孟子也曾效仿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他的思想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于是,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擅于辩论。与《孟子》有关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一傅众咻、一曝十寒、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由此导入课文。

接着,讲读课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只是简单地翻译理解文句,而是结合课文内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具体详细地进行讲解,介绍文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由“舜”引出“二十四孝”,老师给学生完整地讲述这个关于帝舜的孝感动天的《二十四孝》之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孝”。继尔,介绍傅说、胶鬲其人,引用《封神演义》十七回写到的胶鬲隐遁经商、贩卖鱼盐的故事。讲到管仲,向学生介绍成语“管鲍之交”。再讲心存善念的孙叔敖,爵禄不入于心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以及李白对百里奚的称赞:“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接下来,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例子。

生于忧患

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

乞丐囝仔——赖东进

黑暗中追梦——文贵、伟智、馥华

死于安乐

……

由此引出现代人要有“危机意识”的单元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来的名训;意识于忧患的存在,因而预想困境的来临或挑战,提早做备战的策略及行动,将所有的策略及反应预存在脑海里,并动员适当的肾上腺素以便缩短反射时间,则“凡事豫则立”,什么挑战皆不足惧矣。这在人生是如此,财务是如此,运动是如此,当然健康也是如此。

最后,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予我们的启示。

老师又用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引导出学生将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

有一则管理寓言这么说:如果把青蛙扔进一锅沸腾热水里,它会立即弹跳出去。反之,如果把青蛙放进温度和室温相当的水里,再逐渐加热到沸腾,青蛙便会被活活烫死。

为什么?因为动物有反射作用,水太烫,不假思索,立刻逃命,所以青蛙在头一种情况下安然无事;但假若一开始青蛙泡在温和的水里,舒舒服服,不觉得水温一直升高,等发觉时可能来不及跳离,一命呜呼。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安逸指数愈高愈危险。它让我们斗志松散,自满现状。毕竟很少有人愿意离开舒适的环境。维持稳定不变、旧的工作模式,让我们在工作时宛如身处避风港中,于是,拒绝改变现状,忽略外在环境的变化,等竞争力落后时,已如身陷水深火热的青蛙,逃不掉了。

为此,仅仅一百七十余字(含标点)的短文,大陆教师顶多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台湾教师竟然能够讲解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中,学生不仅能够有充裕的时间熟读、背诵课文,而且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课文被拉长,故事被增多,文化内涵也就加深加厚,变得丰富起来。在教师的故事中,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孟子所说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真正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深层意味,才能很好地把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现代意义。

两相比较,大陆语文教学每学期所学课文数量的确远远超过台湾,但是,台湾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讲解,其内容之丰富,其程度之深刻,其道理之透彻,却远远胜过大陆。二者相比,孰优孰劣,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拓宽语言文化视野,涵养现代公民素养

台湾教育改革也一直处在进行中。2001年版“课程纲要”规定各科教学都必须渗透“六大议题”:资讯教育、环境教育、两性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和家政教育。2005年课程纲要把“两性教育”更名为“性别平等教育”,2012年新课程纲要把“海洋教育”扩充进来,成为“七大议题”。目前各科教学都要求用恰当的途径和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七大议题”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

例如,八年级教师在讲解《木兰诗》时,融入性别平等教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 欣赏民歌繁简得宜得叙事特色,并从中思考传统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角色期待。

2. 比较各种不同的女性风貌,以此传达女性形象的各种可能性,期望能打破对女性既有的刻板印象,使学生能以更开阔的胸襟接纳各种不同的样貌。

3. 批判人格特质只能分布于某种典型个性之上的印象,使学生明白看似冲突的特质仍能巧妙地融合内化,呈现另一种深富韵致的人物风情。

教学之后,要求学生书面回答6个问题:

1. 上完《木兰诗》之后,你觉得木兰身上的个性哪些较接近你对男生的印象?又有哪些较接近女生?那些特质真的只有男生或女生才能拥有吗?

2. 木兰面对皇帝赏赐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返乡?你会不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如果不会,那么你会怎么做,并说明原因。

3. 请写出你身上较接近一般人普遍认为的男生个性和女生个性,这些个性共存在你身上时会不会让你感到矛盾或困扰?

4. 为什么木兰无法光明正大地以女生的身份参加战争,而必须乔装成男性?你认为这种行为合不合理?

5. 承上题,你认为男生和女生分别有哪些特质适合上战场?又有哪些特质不适合上战场?最后请说明你觉得男生和女生哪个较适合当兵打仗。

6. 社会上对男女常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请举出实例并说明这种认定是否合理。

再比如,针对当前一些孩子一旦不顺心就大动肝火、急躁冲动、易发脾气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世说新语·王蓝田食鸡子》(南一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这篇课文时融入品格教育。其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王蓝田生气的原因。2.反思王蓝田因愤怒而产生的态度与举动。3.培养从容平和、不急躁动气的品性格调。

最后告诫学生: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从容是一种品格,是需要经过认真修炼才能获得的一种品格。随着从容品格的修炼,人同时还会具有冷静、睿智等优秀质量。

再比如,在教学《下雨天,真好》(翰林版八年級下册第12课)时,教师用了5节课讲解课文,与此同时,渗透环境教育议题,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水资源。

台湾九年一贯新课程强调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因而强调学生的学习除了包含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能充分反应当前社会重要的关注议题。台湾语文教学在完成“文以载道”的使命之外,融入“七大议题”教育,虽然有时难免牵强附会,但是,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现代观念和意识,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这种渗透“议题”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湾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

(作者单位:深圳宝安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孟子课文教育
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