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叶秋
【摘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补救,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在预防,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重在建设学生积极的心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小部分问题学生,还应重视普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给我们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多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01-02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要面对身心发展带来的变化,更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带来的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补救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重在建设学生积极的心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小部分问题学生,还应重视普通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的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促使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题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组织风格。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积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有潜能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开发潜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人生幸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在当前的实践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缺乏可操作的指导策略。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纳入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比如可以在中学开发中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或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团体心理活动中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实用的应用方式。
(二)教学中应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强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课,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确定心理课主题,以此减少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达到预防和发展的目的。例如高一年级主要围绕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引导;高二在重新分班后,在班级重组的融合问题上加强指导;高三则着重于考试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总体上各年级都穿插自我认识、自信、学习计划、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活动,主要采用角色扮演、讨论、竞赛、游戏等方式进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让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相信学生,注重与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成了众多方法中最受到重视的方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并不是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特有专利, 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在对人性积极的认识上,这种方法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充分被重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群体中存在情绪困扰、人际交往问题、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借助积极心理学这种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自卑,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注重发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显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光明面,应该研究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需要、乐观、实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上来。在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情绪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从体验控制情绪进而有认知上的转变,还可通过心理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积极的解释方式来面对问题
对幸福的体验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与消解, 相反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方式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用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充分展现积极方面,消解、克服消极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塞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并认为培养学生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人只有秉承着这种积极的解释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与消极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摆脱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问题意识,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致力于人的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是否具有积极的解释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消极与积极倾向。心理辅导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克服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或行为习惯。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消除学生学习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一个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
(五)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很重视对建立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体现的,因此应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心理支持,但是我们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添砖加瓦。可以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来,让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对于中学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引导学生用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来看待面对的压力和困难,这对于学校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发展的成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强化学生化解压力克服困难的主体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原先略显沉闷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如一些积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样,给心理学带来一场根本的变革,则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审视。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也存在诸如缺乏实证研究、纵向研究及表现出一定话语霸权等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9).
[2] 班华." 心理教育再议"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