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长谈德育

2014-09-02 04:44任文慧高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师生

任文慧+高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8-02

访谈主题一:德育与学科教学

H校长:对于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我不认同。有的学校认为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搞德育,把“德育渗透于各门学科”作为经验之谈,这实际上潜意识把德育独立于教学之外。其实,这种墨守陈规、非常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新兴观点认为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他们的德育发展是一种互为基础的关系。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德育的发展,德育发展好了又反过来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合理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应体现三维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身就蕴涵有道德的形成过程。而德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其工作就是搞“突击性”和“运动性”的德育活动。这意味着从事德育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从而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只是教书而不包括育人,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德育观念的成长,因为德育本身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学生们的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潜意识中把德育与教育整体脱离开,把德育与教学工作脱离开,这是对德育的淡化。

访谈者:那么在T中学,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呢?有没有一些做法和成熟的想法?

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我们努力把握学生向师性的条件,将德育应自然融入师生的一切生活中,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德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浸润其中生成人格,可谓用文化涵养人格,以文“化”人。因此,德育的最高明的手段,就是去努力创造“无痕”的“学校德育文化”。在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者”,他可以不直接从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只要他生活在校园里,他的人品、言行已经参与到构建学校德育文化之中,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如果只是将德育看作是一门课程,那么德育就是死的知识,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无味,甚至抵触。

访谈者:走进T中学,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一是学校的走廊和教师并没有漫天的标语,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T中学没有德育(不文明)行为的检查、扣分等。如何没有这些标语、检查等,如何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估?

H校长:我利用自己当校长这一便利条件参观其他的学校所观察的到的情况是中学的育人理念物质条件育人简单的等同于物质文化育人了,而事实上文化育人才是根本的,物质条件育人只是文化育人的的而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许多学校是本末倒置的。它们只是在追求表面的东西了,这种情况下的育人达到的目标,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追求的东西。而深层次的物质文化,即创造、认识、利用和对待物质环境和条件的方式、态度与价值观等很少考虑。学校的大楼、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适用、实用和高利用率,在于能为师生创设发展的空间,并且又节约物力和财力。

学校的德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不自觉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些思想和行为又是师生在学校这一大的背景环境下形成的。现今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于物质文化建设。口号满天飞,德育理念并未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学校精神文化,包括表层精神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深层精神文化落后于表层精神文化。文字和口头形式的学校办学理念、校训与校风的表述都有了,但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并未有什么改变。在许多学校德育管理继续是量化与形式化,德育依旧是无情的扣分过程,无任何人道色彩。把量化评比当作检验德育成效大小的标志,关注行为表现本身,而不去思考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是一种唯行为化的控制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势必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不被扣分,怎样才能加分。完全用检查、评比、扣分就能代替整个德育吗?唯有发生在学生层面的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形成理性思辨和生命体验的德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德育。

访谈者:刚才您谈了德育是无痕的,您喜欢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前几天我们学校星光奖的颁奖中,我注意到有“道德标兵”“最讲道德的人”“最勤快的人”等学生自发设置的荣誉,看来树榜样、立典型也应该算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一方面?

星光奖的设立,最直接的就是让学生自信、充实,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说实话,与德育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对于你说的榜样,长期以来,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经典名言。过去通过学习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英雄的光辉形象和崇高道德的抽象教条几乎占据了德育的全部内容,这恰恰严重脱离了道德教育的生活根基,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我是一名党员,我并不否认先进的道德境界的启示意义,但道德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典型个案,道德教育如果停留在纯道德的层面上,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要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道德教育就是高、大、全,但我们至今还在教大学生遵纪守法、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不妨碍他人、尊重别人、诚实守信等普通人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准则。传统的道德教育走的是一条先成圣后成人的发展道路。

道德是为了个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产生,而不是为体现道德而产生的。德育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指导,换句话说,就是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长期以来,我国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从而失去了人的自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珍视。人性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是德育的立身之本。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走“先成人,再成圣”的发展道路。学校首先应该教学生成为普通人,做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社会成员。其次,还要教学生做具有生命活力和鲜明个性的人。“学做普通人”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是人类的理想所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人性的本身发展规律,不能任意地拔高、破坏道德成长的规律性。校园内切忌用毫无针对性的、空洞的、理想化的、不具体的道德目标来要求学生。

从与H校长的谈话中,可以看到,T中学德育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科书,通过人品、言行为学生们创造着民主、平等、公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生活。德育的目标具有层次和内容的易接受性,从低到高依次是道德底线、道德标准、道德理想。道德底线是不损人,这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的行为规范当中。人道主义是学校德育文化的基调。学校的一切道德教育均应体现人性化和生活化。师生在学校精神家园中共同成长,教师绝非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道德力量主要来自富有魅力和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德育是无痕的。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师生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麻辣师生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