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
摘 要】微课是在微型资源基础上的小型化课程,体现了内容、服务、互动的有效融合。微课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职校生快速的学习与生活节奏,满足了学生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简短不简单、位后不位卑、量微不量少、步小不步慢是微课的主要特征。针对微课存在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内容失当、教学环节不全、教学视频粗糙等问题,从精确的选题、精心的设计、精当的聚合三方面来摆脱微课建设的困境,满足职校学生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建构主义微课开发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在线时间”延长,移动学习更加适应现代学生快节奏的生活与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正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种转变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进一步融合。近几年来,“翻转课堂”与可汗学院在全球走红,“微课”同微博、微信、微电影一样,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忽如一夜春风来”,微课虽热,但对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是仁者见仁,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更是智者见智。
一、微课的界定
从字面来分析,微课一是“微”,二是“课”。微者小也,但容量小到何种程度才便于互联网传播?时间短到几分几秒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是指课堂还是课程也众说纷纭。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叫“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同时,他认为微课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课是“微资源构成”;第二阶段是“微教学活动”;第三阶段则是网络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关注点更看重微课是“课”。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教授也指出微课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这种微课观更偏于微课是课程。其实,视角不同,对微课的理解完全可以多样。从资源构成来看,微课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从教学媒体呈现形式的角度看,微课是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角度看,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尽管关于微课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对微课主要特点的认识大同小异。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课”的角度来看“微”,以“微”的视野来审视“课”。
(一)简短不简单
为了保证有效学习,微课时长一般10分钟以内。它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可见,微课首先以简短、精悍为特征。但是,微课并不是简单的视频资料,它需要写出15~30秒的介绍与总结,同时要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总体设计要紧凑、精致,不拖泥带水;要设计好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涉及“群建共享”、微课网络建设等问题。因此,微课也很不简单。
(二)位后不位卑
微课和传统的课程或课堂相比,虽是发展的趋势,但毕竟没有普及,资源建设与平台建设都比较薄弱,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微课改变了以往庞大系统课程的弊端,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以少而精的内容满足了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微课除了作为独立完整的学习单元外,还可以作为高职生认知网络联通的中介点,帮助学生实现学会知识到学会方法的转变。
(三)量微不量少
微课一般都围绕单个、微小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观看或学习一个微课,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但是,由于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微课之间也不是无序的。当学生学习了按照一定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微课群后,收获就不会小了。而且,微课中的“观看视频(Watch)”“思考题(Think)”“深入学习(Dig Deeper)”可以重复观看、重新思考、再度深入,做到了“课微不小”。
(四)步小不步慢
微课主题突出,强调“小步子”的原则。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看上去确实很慢,不经济。但微课稳步推进,微学习的随意性、移动性、便捷性更加符合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慢教育”的职教理念,学生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习效果反而不会因慢而差。
二、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明显的要算教学媒体的变化。在高职教育中,一谈课堂教学改革,更多人习惯看是否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成了评判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信息技术的普及冲击着传统的课堂,学生随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学习原来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有些教师将上课讲授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则着重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以及提供各种个性化辅导。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职校教师的教学改革兴趣,随着“翻转课堂”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的探索,“微课”开始在国内流行。由于借鉴的经验不多,践行的时间不长,关于微课本质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一)教学对象模糊
谁来使用微课?微课的主要受益者是谁?“面向学习者”是微课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目前,不少微课和以往的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一样,成了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而不是直接面向学生。虽然,学生也可以观看,也会通过观看或互动有所收获,但微课的制作者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要或首要的观众。更多教师制作微课,只是为了评奖或展示个人教学风采;学校制作微课只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形象,很少研究如何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学生也很少去观看教师花费功夫制成的微课,微课的观看者还是教师群体。
(二)教学内容失当
微课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与资金成本,什么样的内容制成微课才有必要?既然“面向学生”是微课的关键特征之一,究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做微课,微课主要解决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只关注前者,微课会背离学生的需要,无人问津;没有有效引导,被学生兴趣牵着鼻子走,微课则会沦为学生消遣的工具,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微课虽多,但高品位的微课缺乏,很多微课大而不当、小而不精,或者只是一节课的浓缩,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阻碍了微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环节不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是一堂完整的课,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有教学内容介绍、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可是,不少微课做成了所谓的“精讲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说清问题,斩头去尾,制成视频。里面光有老师的讲,其他什么都没有,学生观看视频,味同嚼蜡。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缺乏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更容易产生倦怠感。如果微课不设法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缺乏互动与评价,就很难调动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能随时关闭视频。
(四)教学视频粗糙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网络课程,它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与传播,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生死存亡。因此,技术因素对微课来说非常重要。微课的时间短,制作更要精益求精,拍摄、录音、编辑、字幕要统筹兼顾,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力求美观,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眼球。目前,不少视频粗制滥造,只是简单地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师上课过程,直接生成视频,画面模糊、杂音纷呈、整体效果较差。
三、开发策略
(一)精确的选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理解是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微课的选题相当重要,必须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职业学校专业大类多,学科门类多,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既不必需更不必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要创设理解情境,说清楚是什么、不是什么。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对技能教学则不必过多提及为什么这样做,重点强调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考虑到微课的诸多特征,方便学生观看、下载。
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作为意义建构帮助者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微课既要关注内容选好主题,使主题突出鲜明,也要形式多样,吸引学生主动建构、积极生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认识,可见职校的微课开发也需要对一些素材进行整合。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科可以选择并合理有效利用有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力求方便、适用、经济、优美。实践操作类课程可以现场拍摄视频;专业理论类可用3Dmax或Flash制作视频;人文管理类可以直接用简单的PPT制作,加上图片、动画、声频、音频后发布成视频格式。
(二)精心的设计
微课不仅是一种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工作,更是一项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与普及应用的系统工程。教师普遍感到微课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刚开始制作微课的教师也一致认为自己遇到最大的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微课如果仅仅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并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将重心由内容向过程倾斜,要支持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流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微课的设计中,要在如何学习、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提供反馈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每门微课应该包含与内容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如讨论、投票调查、提问答疑、在线交流、发布作品、学习反思、练习测试、辩论活动等。同时,他也指出,一门标准的微课要包含目标、知识点、元数据、聚合模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三)精当的聚合
胡铁生认为,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要提供诸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6套“微教学资源”。同时,一节单独的微课作用甚微,只有融入校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微课应用平台或系统中才能有效聚合,形成“微课群”,“微课群”再聚合成“微课云”,这样才能广泛使用,发挥优势。
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学生对问题能进一步理解,需要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微课的开发很好地将学习任务进行了分解,化繁为简,去粗存精。同时,在建构主义者眼中,学生的“学”是一种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要搭建“脚手架”,支持学生的自我建构。因此,职校教师要寻找各种微课之间的关联,使微课处于有序状态,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连续的微课,并使之聚合成更大力度的课程。这种微课的聚合相当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通过一个个互有关联的微课,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35-37.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0.
[5]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65-70.
[6]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