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昌
高考改革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北京市却走在前列,2013年公布了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减少英语考分,增加语文考分。尽管这只是一次“小雨点”,可还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褒贬不一。后来各地都有所动。教育部也很快公布高考改革设想: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准备将英语作为社会化考试。不管哪种方案,似乎都在突出母语,有意将母语与英语考试区分开来。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导向。
但是,我还是以为这样的改革来得太迟了。如果身在其位,就能够感受到现在母语与外语严重失衡的现象。笔者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一直耳闻目睹这样的事实:孩子一入学,还没有学会写汉字,老师、家长就灌输其外语重要的思想,不惜重金帮其买资料请家教;对母语却置之不理。这就不难理解如今图书市场英语教辅资料泛滥成灾,而国学图书却少有人问津的现状。据说,现在很多正规书店都在惨淡经营,仅合肥市每年都有几家书店关门歇业。造成这一现象,很大原因就在于高考的不良导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高考改革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姑且不论加分方案是否恰当,也没办法预想怎样加分,但它至少给我们传递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语文不可偏废,必须重视母语!这对语文教学很有好处。当前,中学最难当的老师就是语文老师,因为无论你讲得多么的眉飞色舞,学生就是提不起精神。语文课上,学生一心二用或者心有旁骛的比比皆是。当然,这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也有很大关系。不过,随着一系列高考改革措施的出台,这些问题都有可能迎刃而解。因为高考的导向让学生不得不从心底里重视起语文来。
所以,不管高考改革方案如何,只要导向好,我们都应该为它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