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09-02 16:36苏秀枝
教师·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小学生

苏秀枝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所谓健康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生理,而且涉及个人的心理。小学作为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个体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现今社会竞争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小学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过分夸大。当代独生子女多,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也是正常的,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是值得商榷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受到强调与重视无可厚非,但是也需要用实际调查研究来说明事实的发展程度,不宜通过个人的主观臆想来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方法不同,往往得出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会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具有专业性特征的,它要求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纵观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这些人员都是经过了严格训练,具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资格。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为非专业性人员,杂拼乱凑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机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徒有虚名。在一线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要么由分管德育工作者领导,要么由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师兼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更没有必要的检查评估制度。这样一来是节省了学校成本,可是非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员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不精通心理辅导技巧,使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德育化的倾向较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没有正确分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德育是超我教育。在具体实践中,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德育管理机构工作范畴是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为核心,增强学生自我控制、提高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操作中,德育主要是运用榜样示范、道德灌输和实际锻炼等方法来实行,套用德育的手段就会使心理健康教育说教味浓厚,显得机械呆板,效果不佳。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也不是完全对立,能够被割裂的,两者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小学的各科教育都是以实现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在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足,配套设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就要求各科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各科教学目标相互结合,寻求两者协同发展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级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开展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班级中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面向个体的个别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团体教育相结合。借鉴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经历了由只重个体向全体兼重的转变。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重点在于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体验感悟、组织竞赛、量表测量,等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懂得认识自我、培养自我意识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健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健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中、高、低三个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将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普遍的共性,以此建立一套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系列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体现出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二是在相同的每个年级层次内,既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的、一般的心理素质特征,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将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