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传统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2014-09-01 04:44刘雪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重视意境

刘雪华

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艺术绘画、书法、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艺术,也必须对传统艺术教学的重视。本文将对我国传统艺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论述,属于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艺术;意境; 意象;美妙;基础;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43-02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很多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老的传统艺术也随着丢失。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艺术绘画、书法、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艺术,也必须对传统艺术教学的重视。

一、传统艺术承载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近十多年,我们学术界讨论意境的论文和专著相当多。大家对“意境”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致。而且在我看来,多数人的解释并不准确。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清代有一位画论家布颜图,他就把“境界”规定为情景交融。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在这里我们可以谈一谈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例如,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美”这个概念。柏拉图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讨论“美是什么”。中国不一样。中国古代哲学家不太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追求的是“妙”。中国古人称赞一首诗,或一幅画,很少说“美极了”,而是说“妙不可言”,一直到金圣叹评《水浒》,也是常常用“妙极”、“神妙之极”这样的评语。“美”和“妙”有什么不同呢?“美”的着眼点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二、能更好地牢固艺术基础,提高艺术水平

社会传统艺术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经常加入很多新的元素,其中有些只是噱头或是根本不尊重艺术规律的生搬硬套,反而喧宾夺主,看似新颖,实质上却成了四不像,让传统艺术丢了魂,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就要以传统艺术来打基。

每一门艺术都有一个基础的问题,例如书法,书法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说是楷书,因为只有楷书写好了,行、草等其它书体才能得心应手;有人说是篆隶在先,不懂源流,又谈何发展?这样理解基础,固然没有错,但却显得简单。能够写好楷书,未必一定能写好行草——历史上有些草书大家,其行草的风格与楷书并不完全协调。所以,我们认为,楷书有楷书的基础,行草有行草的基础,篆隶也有篆隶的基础。而笼统地讲,对用笔、结字、章法等技法的训练与认识,可谓是一个基本的基础。

用笔、结字、章法的技法从可而来?从临摹中来!没有一位书法家能够绕过这一步。所以,学古便是基础的积累过程。书法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其间大家辈出,名作迭传 ,可学的东西实在很多。故基础既有点和面的问题,更有面和层次的问题。譬如说,学颜真卿。如果单纯只学《多宝塔碑》,便只是一个点。很难说学好了《多宝塔碑》便学好了颜真卿。而要

体味颜书之技法,不仅要对颜楷风格之变迁有个整体的了解,对其从楷书转换到行草的技巧亦须心领神会,并能体察其每件作品的独到处。如更全面一点,则须对颜书取法的对象(如北碑、王羲之等)后世学颜书家(如钱沣、何绍基等)细细对比,明了颜书之所以成、之所以传的历史原因。从对颜书的整体面貌的认识,发展至对颜书审美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的理解,便是由面到层次的过渡。故学古不是死临,也不是简单的取法,而是从深层次把握古人的精神。然而,单纯地学一家,基础仍嫌狭窄。历史发展至今,照相与印刷术的发达让我们轻易能够见到古人的遗存——几乎是所有的遗存,我们没有理由只停留在一家一派上,或一碑一帖上。社会上许多书家有习气,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的东西太单一,融会的东西太少。所以,我主张,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学习古人,相近的甚至相反的风格类型,不必太多取舍,都可以学。其实,学古到一定火候,便能触类旁通。譬如说学碑,在掌握了方笔、圆笔之后,那些风格相近的碑刻便可以放在一起学(如《爨龙颜碑》与《嵩高灵庙碑》)。放在一起学既能将之联系, 又能将之对比,容易发现同中之异体会细微的变化。再譬如《龙门造像》多用方笔,《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等多用圆笔,两类相反的东西也可放在一个学习段中,以体会用笔技法的转换。而方圆用笔掌握后,便可体验方中之圆或圆中之方,如此,用笔的不同感觉与微妙变化便能悉数撑握。因此,吸收前人的精华,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三、“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地方风采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地方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培养多元文化人才的天然素材。我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在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关注过程中,不难发现,所有的现当代文化几乎都能找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根系,都建立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把这些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很好地引用到我们艺术教学中,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改,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在先进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有心观察身边美的事物。如果在我们的引导之下,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以后渐渐喜欢上了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文化艺术的方式听到看到人类遥远的真实,感受到久远的美,那么艺术的多样性就有了。因为传统文化艺术是土地,是源流,只有护住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艺术根本,我们当代文化艺术才可能参天矗立。早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开发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陶艺为切入口,把地方文化艺术引入到了美术课中,并在杭州南宋官窑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编写了九年一贯制连用的陶艺校本课程,成立了“泥娃娃陶吧”,通过对泥的塑造,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中,获得了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层开发和运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奠定了基础。2006年下半年作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在艺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组的老师通过挖掘整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和尝试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素质成长相互依存的互动性,完善和形成民族民间文化与艺术风格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规律。通过整理、收集、挖掘、选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并在教学中将地方文化艺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进行表现,从而揭示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以此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放飞美的希望。结语: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底蕴,其书法、绘画、园林、雕刻、茶道、工艺美术等都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然而,在我国传统艺术备受世界关注的同时,本土对其关注度却愈见降低,尤其在90后的少年这个群体中,传统艺术更遭遗弃。从近几年中学课本的变革来看,本人总结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仅对传统艺术在中学教学中的渗透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工作实践中,我调查过一些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艺术先是不喜欢,然后是不理解,继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得运用,而在教育教学中,此类知识分门别类,且太过专业,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我需要做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其次,使各门类的艺术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去接受,促使每个人都重视传统艺术。 (上接第342页)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5、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应用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参考文献:[1] 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出版社[2] 端方林:《应用题中的数学建模举隅》中学数学教与学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重视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公路工程的养护管理分析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