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9-01 04:44李洪祥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德语渗透小学语文

李洪祥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密切结合起来,让德育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德育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语;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1-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六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意识到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就我个人浅薄的工作经验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教材重点词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素材。

二、抓住文本体现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抓住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既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引导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充分注意德育教育的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是德育理念养成阶段,除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习作讲评及新闻时事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德育养成要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

总言而之,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加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其次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度”,第三是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渗透到位而不越位,恰到好处。还有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既“育才”又“铸魂”的意识,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总是把“生命放进生命里”,关爱学生生命如同关爱自己的生命。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他们学会做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猜你喜欢
德语渗透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