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立凤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94-01
实践证明,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何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发育、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条件等考虑,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当前的教育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再不能按部就班地教学,必须在教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事了。否则学生学无所得,教师教而无果。这时,“分层教学”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和研究,分层次教学就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施教。分层教学强调在备课时分层次备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实现教育、学习、发展协调进行。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虚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考虑第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三、以学定教,分层提问和作业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是与老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对他的表扬,就是他认识自己、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思维的活跃,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备受压力,从而产生对自己智力的质疑,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分层练习。课堂提问的设计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作业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巩固所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讲练结合。作业要有一定的密度,也要适度。抛开没必要的反复练习,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可以为优等生设计2~3题,中等生适当减少为1~2题,困难生再减少为1题;难度上也要体现阶梯式,优等生最难,中等生降低一些,学困生较易,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像作文教学,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以不同的要求去对待学生,
四、重视基础,分层辅导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加大课后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大阅读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的目的,根据学生语文基础,让一部分有余力的爱好语文的一层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语文有困难的一层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学困生的辅导,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绩。
五、因人而异 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着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06).
[2] 龙泉.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2).
[3] 崔宏伟,韩贤克.语文分层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文学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