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基本心理素质教育

2014-09-01 04:44罗世德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罗世德

摘要: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目标,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当今独生子女多,由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学生出现畸形心理的现象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0-01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因此,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懂的可以几位同学一起讨论探索或请教老师,班干部更要起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学习的班集体气氛。但是,出现了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并且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出现了骄做、看不起别人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一帮一”、“友好待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与原交往圈以外的同学接触,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不够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但当人类在地球上刻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标记中,应牢记和谐才是快乐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