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新媒体快速发展带给高校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合理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就业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17-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有研究表明,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利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已经演化为一种环境。在这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媒体有效地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值得我们研究。
一、新媒体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拓展了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目前,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高校均有就业服务平台,有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网站,开设就业资讯、就业指导等栏目,在显著位置提供了就业招聘信息,拓展了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从传播模式上看,新媒体作为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有效解决了高校就业信息接收效率低、信息发布载体少的问题,使得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参与。新媒体改变了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交流方式,即由过去就业指导工作者单一发布信息的“一对多”变为用人单位、就业指导部门等群体共享信息的“多对多”模式。就业工作者也在利用QQ群、飞信、就业官方微博、微信、人人等方式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介绍就业常识及面试技巧等。另外,有的门户网站也开辟就业频道、用人单位网站也发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
2.新媒体拓展了毕业生获取信息渠道。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与直接,通过一些就业网站搜索、收集相关招聘信息,了解招聘岗位,投递求职材料,获取相应的求职机会。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满足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即时掌握,显现出强大的传播效力。有的大学生在“人人网”等社区网络“晒简历”,以此来推荐自己,求职过程更加快捷。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简便快捷地了解所学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与岗位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就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
3.新媒体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据笔者观察,大学生“一人一部手机”已经基本实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提高了就业信息传播、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就业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做到招聘信息“即时收集、即时处理、即时发布”,学生可以随时接收就业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从教师主动传达学生被动接受,演变成学生主动吸收不仅是教师带来的信息,同时还有来自新媒体带来的更多信息。学生还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平台或E-mail将求职简历主动发送给就业指导教师,由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提高学生制作求职材料的水平。通过QQ群、官方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一人提就业疑问多方解答的目标。通过信息聚合技术,就业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注册用户信息分析学生的求职意向、查看学生是否阅读信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
二、新媒体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不良信息误导大学生就业观。新媒体的超文本和超链接实现了不同信息形式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相互转换,使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这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一些不良就业信息和舆情就会对缺乏辨别力的毕业生产生误导。如对大学生就业就是“拼爹”、大学生应聘环卫工掏粪、大学生修鞋、大学生卖猪肉等新闻报道,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较快,加重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担心,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国家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志愿服务西部”等就业观的认同度降低,影响了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确立,产生就业观念的偏差。另外,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真假共存,不良的就业信息会误导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就业时存在网络从众心理,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去择业,使得就业工作者引导工作难度加大。
2.新媒体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弱化。新媒体环境下的QQ、微博等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虚拟就业行为没有了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学生的自由,会出现在新媒体空间活跃现实空间沉默的现象,心理出现反差。这种反差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调适,就会引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危机。另外,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就业行为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混淆,无法实现由虚拟到现实空间的自如转化,造成现实生活中就业能力低下,不能顺利就业。
3.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依赖性增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已经习惯使用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方式,对使用不同的新媒体技术表现出了特别的偏好。有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不仅仅是通过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还通过网络投递求职材料,利用新媒体开展远程视频面试等,不能及时走向就业市场,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把参加招聘会当作是“赶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就业经验和技巧,出现利用新媒体就能顺利就业的依赖心理现象,增加了成功就业干扰因素。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
1.利用新媒体,完善就业指导交流互动平台。教育部曾明确表示,要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发布质量,要把所有学生吸引到就业网上查找信息,要让所有用人单位的信息都能在就业网上查找到,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渠道,使网络平台成为就业工作的一个主阵地。当前,高校更应该紧跟形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就业指导交流互动平台建设,丰富网页内容,增加服务功能。如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学校就业信息网站上开设专栏,设置简历制作、就业经验等网上投票评比、网上留言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也可增设优秀校友信息网页查询功能窗口,与优秀校友的人人网、微博等个人空间相链接,让毕业生可以随时访问优秀校友的个人空间和网页,引导毕业生与优秀校友进行交流,让学生从优秀校友身上学习就业经验,增加就业的机会。可利用新媒体信息聚合技术,增强网络的双向功能,如增加“网上远程招聘系统”和“网上职业规划测评系统”,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endprint
2.利用新媒体,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形式。新媒体平台具备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多样化的诸多优势。比如可以开设网络课堂,将授课内容和就业咨讯放到网上;授课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留言版、网上聊天等功能进行交流。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技术,开展优秀校友访谈、模拟招聘;就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QQ群开展就业择业心得交流,发布就业信息等;就业工作人员建立工作邮箱,以Email形式传送学习资料和就业文件,把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寓于服务之中,使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更多的参与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3.利用新媒体,搭建就业信息推送服务平台。目前,面对新媒体,有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观念也较为滞后,跟不上新媒体技术发展节拍,缺乏应对措施,学生满意度不高。就业指导部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依托新媒体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增强就业指导的服务性,学生必然会更多地关注就业工作信息。如笔者所在院系,初步构建起一个以学校就业信息网为主阵地,涵盖手机媒体、网络、学院专题网站等各种载体的新媒体“大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彩信、微信、微博等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推送服务,全方位服务学生就业。先后开通手机版就业信息网、飞信群、校信通等,编发就业指导手机报,利用飞信群、QQ群、微信等公共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传递就业资讯和就业指导知识,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获取与其就业紧密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效率。
总之,高校就业工作者要能够全面认识新媒体带给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及时了解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挖掘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优势,提高新媒体的应用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新跃,张筱荣,魏骅.注重运用新媒体?摇推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11,(1):131-132.
[2]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9-110.
[3]赵娓.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83-84.
[4]许文杰,金天星,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9-141.
[5]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号:SZJ112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守林(1977-),男,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