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型模式探讨

2014-09-01 20:36孙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是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崭新领域。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技能为目的,引导学生走科技创业之路的一种普及教育。职业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整体规划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通过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进行创业的专业学科渗透,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教育模式;普及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92-03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它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可以的,而是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我国大多数地区和院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学生实践的舞台,这些原因造成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在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方针指引下,推广创业教育,探讨适应时代需要和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学生创业教育定位

1.学生创业教育是普及教育和启蒙教育。目前,很多人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开始就刻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只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各高校设立的“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等,都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学生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而事实上,学生创业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与潮流,不管是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岗位就业,都需要创业教育的熏陶与培养。199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京举办的“教育革新与发展服务计划”的会议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综合的技能。所以,目前对我国来说,创业教育不是必须成功地创办出一个企业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和启蒙教育。

2.学生创业教育学科专业的针对性。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自主创业数量最多的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艺术设计、金融学、市场营销、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1]从专业分布上看,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创业计划竞赛参与的主体力量,而文科类学生是创业教育的弱势群体。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个性特点、做事风格各有不同,他们在接受同一事物的能力与方式上也大有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层次、目标定位和教育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因此,针对专业学科的差异,实施不同目标要求和活动方式的创业教育,既要满足想开办企业一类学生的需要,也要满足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类学生的需求。只有坚持创业教育专业学科的针对性原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会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创业教育导向

1.学生创业的社会导向。近年来,我国院校学生创业现象不断涌现,其中不乏高科技型创业,但更多的却是迫于生存需要和就业压力而进行的低知识含量的生存型创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很小。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含量低的创业,导入比较容易,初期来钱快,而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前期投入比较大,也不容易走上正轨。从总体上来说,院校学生所从事的创业行业主要为以下几类(见表1)。

关于学生究竟应从事哪一个层次类型的创业,无论是社会舆论界还是学术研究界都存在争议。按创业动机分类,创业可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看重的市场机会不同。机会型创业看重创业进入的是新创造出来的市场,通常是大中型市场;生存型创业则很少考虑创业是否进入新市场,以小市场为主,通常是在现有市场中捕捉机会。我国目前的创业活动是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要类型的,主要是在现有市场和创造的小市场上捕捉市场机会。[3]对学生来说,只有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术进行创业,才会开拓新的市场。从实现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作用来说,科技型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也要对民营科技企业给予支持,并从管理制度上保证民营科技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竞标。[4]这为院校学生利用自身优势,从事科技创业提供了大好机遇。

2.学生创业教育应以科技创业为导向。目前,很多院校毕业生走低端创业之路,以选择生存型创业为主要创业模式的现状,这与学生创业教育导向大有关系。因为很多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选择是一种没有准备,没有规划,缺乏思考的创业。如果在校期间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既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又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科专业尽早对创业进行选择和规划,这样院校毕业生的创业不再是无奈的仓促之举,而是经过准备后的慎重选择。因此,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选择低端创业的比率,创业教育的导向对学生创业时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这种导向包括了从国家、市场层面的考虑,也包括了从院校与学生个体特点的层面来考虑。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竞争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在市场90%左右的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下,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的企业。低端创业只能加剧现有市场的竞争。只有以高科技产品来开创市场、引导消费的创业才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知识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才是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向。

三、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型模式endprint

从学生创业教育定位和导向的分析来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注重的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不是属于第二课堂的东西,也不仅仅是靠渗透于专业教育进行的。创业教育的运行应该同专业学科的教学运行整体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而且要求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综合采用各类教育教学措施,确保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把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贯穿到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教学中去。在课程上,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学科渗透为原则,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既可以培育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创业人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院校学生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创业的时机,即使在毕业时选择岗位就业的学生也同样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称为普及型模式,概括如下图所示。

四、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型模式实施思路

1.整体规划。院校的创业教育定位于面向所有专业、年级、学生,全程实施,分专业、分阶段、分层实施。院校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年级和自身的特点对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教育重点是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基础创业知识的普及,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生涯规划、活动组织等多种途径实施。第二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业知识的介绍与相关能力、品质的培养。创业教育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和实践体验为主。

2.营造创业校园文化。院校通过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围绕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邀请优秀创业者做报告、演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美国硅谷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因此,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改变僵化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以创业为荣的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创业课程开发。围绕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核心要素进行课程设置,如创业概论、创业者、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等相关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要突破学科壁垒,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创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联合性选修课,体现文理渗透和交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融合于实践,增加讨论型、综合型、设计型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激发创业灵感。

4.师资培训。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院校的所有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有创业教育意识,能自觉地将创业精神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因此,院校必须对所有的任课教师及员工进行创业教育意识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对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其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其创业的知识,增加其创业的实践经历。另外,要实现师资队伍构成的多元化,聘请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并鼓励本校教师外出兼职。

5.专业学科渗透。在专业的教学领域内,结合该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完成创业教育的要求。这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要求各专业教师要有进行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要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点拨、渲染、提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6.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性,组织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院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利用自己的实验室来加强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其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促进科技转化,形成一批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践锻炼的基地。校外可以依托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等多种实践载体来进行。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习基地是院校组织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全面提高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创业实习基地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具体的指导性和完备的计划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承办具体工作,完成实际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print.php/2285.

[2]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

[3]清华创业研究中心:04中国创业态势[EB/OL].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finance/finance news/guoneicaijing/200402030755.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EB/OL].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keyan/yanjiu_gangyao/chuangxin/chuangxin-1.htm.

作者简介:孙阳(1975-),女,山东省出版技工学校讲师。endprint

从学生创业教育定位和导向的分析来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注重的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不是属于第二课堂的东西,也不仅仅是靠渗透于专业教育进行的。创业教育的运行应该同专业学科的教学运行整体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而且要求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综合采用各类教育教学措施,确保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把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贯穿到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教学中去。在课程上,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学科渗透为原则,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既可以培育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创业人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院校学生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创业的时机,即使在毕业时选择岗位就业的学生也同样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称为普及型模式,概括如下图所示。

四、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型模式实施思路

1.整体规划。院校的创业教育定位于面向所有专业、年级、学生,全程实施,分专业、分阶段、分层实施。院校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年级和自身的特点对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教育重点是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基础创业知识的普及,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生涯规划、活动组织等多种途径实施。第二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业知识的介绍与相关能力、品质的培养。创业教育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和实践体验为主。

2.营造创业校园文化。院校通过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围绕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邀请优秀创业者做报告、演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美国硅谷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因此,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改变僵化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以创业为荣的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创业课程开发。围绕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核心要素进行课程设置,如创业概论、创业者、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等相关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要突破学科壁垒,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创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联合性选修课,体现文理渗透和交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融合于实践,增加讨论型、综合型、设计型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激发创业灵感。

4.师资培训。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院校的所有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有创业教育意识,能自觉地将创业精神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因此,院校必须对所有的任课教师及员工进行创业教育意识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对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其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其创业的知识,增加其创业的实践经历。另外,要实现师资队伍构成的多元化,聘请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并鼓励本校教师外出兼职。

5.专业学科渗透。在专业的教学领域内,结合该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完成创业教育的要求。这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要求各专业教师要有进行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要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点拨、渲染、提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6.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性,组织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院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利用自己的实验室来加强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其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促进科技转化,形成一批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践锻炼的基地。校外可以依托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等多种实践载体来进行。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习基地是院校组织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全面提高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创业实习基地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具体的指导性和完备的计划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承办具体工作,完成实际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print.php/2285.

[2]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

[3]清华创业研究中心:04中国创业态势[EB/OL].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finance/finance news/guoneicaijing/200402030755.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EB/OL].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keyan/yanjiu_gangyao/chuangxin/chuangxin-1.htm.

作者简介:孙阳(1975-),女,山东省出版技工学校讲师。endprint

从学生创业教育定位和导向的分析来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注重的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不是属于第二课堂的东西,也不仅仅是靠渗透于专业教育进行的。创业教育的运行应该同专业学科的教学运行整体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而且要求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综合采用各类教育教学措施,确保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把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贯穿到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教学中去。在课程上,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学科渗透为原则,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既可以培育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创业人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院校学生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创业的时机,即使在毕业时选择岗位就业的学生也同样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称为普及型模式,概括如下图所示。

四、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型模式实施思路

1.整体规划。院校的创业教育定位于面向所有专业、年级、学生,全程实施,分专业、分阶段、分层实施。院校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年级和自身的特点对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教育重点是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基础创业知识的普及,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生涯规划、活动组织等多种途径实施。第二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业知识的介绍与相关能力、品质的培养。创业教育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和实践体验为主。

2.营造创业校园文化。院校通过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围绕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邀请优秀创业者做报告、演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美国硅谷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因此,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改变僵化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以创业为荣的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创业课程开发。围绕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核心要素进行课程设置,如创业概论、创业者、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等相关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要突破学科壁垒,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创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联合性选修课,体现文理渗透和交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融合于实践,增加讨论型、综合型、设计型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激发创业灵感。

4.师资培训。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院校的所有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有创业教育意识,能自觉地将创业精神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因此,院校必须对所有的任课教师及员工进行创业教育意识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对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其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其创业的知识,增加其创业的实践经历。另外,要实现师资队伍构成的多元化,聘请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并鼓励本校教师外出兼职。

5.专业学科渗透。在专业的教学领域内,结合该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完成创业教育的要求。这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要求各专业教师要有进行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要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点拨、渲染、提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6.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性,组织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院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利用自己的实验室来加强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其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促进科技转化,形成一批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践锻炼的基地。校外可以依托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等多种实践载体来进行。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习基地是院校组织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全面提高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创业实习基地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具体的指导性和完备的计划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承办具体工作,完成实际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print.php/2285.

[2]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

[3]清华创业研究中心:04中国创业态势[EB/OL].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finance/finance news/guoneicaijing/200402030755.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EB/OL].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keyan/yanjiu_gangyao/chuangxin/chuangxin-1.htm.

作者简介:孙阳(1975-),女,山东省出版技工学校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业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