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

2014-09-01 09:51王芳邵晨应朝福阮琴何卫中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2期
关键词:生物技术独立学院专业技能

王芳+邵晨+应朝福+阮琴+何卫中+张颖

摘要:具备“专业基本技能”是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具备专业基本技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独立学院——行知学院为例,介绍了生物技术专业“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方案,以期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1-02

21世纪的人才规格强调实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能力培养,增强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独立学院既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学科体系,更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对于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介绍我院具备基本专业技能是行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生物技术研究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尤其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验性、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实践教学因具有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围绕课堂进行体验式、验证式的实验,而综合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单一,缺乏对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也实际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制定本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计划与实施方案,改变生技专业宽进宽出、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更没有压力的现状,实现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具备本专业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期实现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循序渐进,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计划

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研发和管理达到“无缝接轨”,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解决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分别在第一、二、三、四学期设置4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1)植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规范操作,临时切片制作、观察与轮廓图的绘制等,对接第一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2)动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观察;鲫鱼外形、鲤鱼骨骼系统的观察,内部解剖与观察;土壤动物的采集、保存及鉴定,等等,对接第二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物学”。(3)生物化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槽安装、点样及电泳及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等等,对接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4)微生物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和油镜的使用;酵母菌大小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对接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学”。每个项目都设置有相应的考核要点,如项目Ⅰ的考核要点有:①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要点、规范化操作流程;②临时切片的熟练制作、质量好坏与规范化观察;③合适染料的挑选与染色效果;④植物轮廓图的绘制和结构标注等,项目Ⅱ的考核要点有:①观察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装片,并按照所给的装片判断出该装片是蛔虫还是蚯蚓并给出理由;②解剖鲫鱼并绘内部解剖示意图;③利用体式显微镜,根据所给检索图鉴定标本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此4个专业基础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否则不能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相应的综合实验及实训项目5项,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实训,包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内容包括生物样品的制备、含量测定、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发酵工程综合实训(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原料准备、发酵工艺控制及产品分离技术等)、生物工艺实训(内容包括抗生素生产工艺实训和啤酒生产工艺实训等)、酶工程实训(内容包括淀粉酶发酵技术,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工>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训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才可以参加后续的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

通过专业技能达标训练,保证学生掌握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实践技能,显著增强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行业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产品研发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用,将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算入学分,进入学生的生物技术能力评价的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在教与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形式的改进。要改进过去单纯传授知识、演绎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实关于能力培养,我们还必须对生物教学中的存在的大量技能、技巧性的知识加以挖掘与开发。上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研究人类知识的形式,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类型的知识是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知识是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隐形知识,生物技术是多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基因工程),它所涉及的多种技术(如荧光定量PCR、蛋白双向电泳和分子杂交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步骤,有的操作只需30秒、几分钟不等,几十个步骤下来有的要耗时一周左右,而且整个过程的操作对象都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或者通过染色、或者借助仪器(凝胶成像仪、放射自显影等)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是同样的操作流程,不一样的操作者完全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试验结果甚至大相径庭。从此方面来看,除了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以外,还需要更多的重复性、个体性的操作演练,这是我们长期教学实践所忽视的一面。endprint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多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在高考指挥棒下,高校的教学评价也沿袭了用分数评价学生一切学习状况的惯性与惰性,目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分数标注的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机制只能沦为辅助作用。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对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此,在专业素质能力等少数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百分制的积分方式,而其他的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则尽量采用其他的计分方式,如用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如营养师考核证书、食品检验师考核证书等技能证书)代替课程成绩,顶替学分,用研究成果(如发表论文、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取代实验课成绩,尽量不用量化的分数评价学生的生物技能。即使在普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评价,也尽量注重对学生学习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导,采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验才能完成且无统一答案的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考试方法多样化,如采取开卷或半开卷、文献综述、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形式,评分标准则侧重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独立见解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重视科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借助仪器进行分析与验证是生物科研的一个特点,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强化专业素质能力,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食品工艺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养成学生动手科研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科研操作能力。科研训练与当地生物资源、身边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可获得一定学分,如,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13年度就是以“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主题,让学生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土生物资源的角度,开展自主性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关注日常所见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与当地的行业企业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服务社会,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中,始终将科研的焦点聚集在日常的生物资源与身边的生活现象,寻常所见的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橘皮、桑叶、乌饭叶、蓝莓等日常并不起眼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生物资源,同时关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与钻研科学的激情,学生们通过生动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既能够扎实掌握课堂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专业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杨,陈美珍,陈洁辉,刘柱,熊继先,魏炽炬,刘文华.章跃陵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标准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1):65-66.

[2]荚荣,尹若春.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3]马超,蒋一婷,徐桂娟,郑彩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8-32.

[4]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2-153.

[5]王芳.基于能力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1,(43):22.

[6]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6-19.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王芳(1972-),女,博士,宁夏银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邵晨(1962-),男,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学及教学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技术独立学院专业技能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