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民牛羊肉类消费特征及 影响因素分析

2014-09-01 09:23刘月
北方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牛羊肉消费量肉类

刘月

尽管现在牧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选择已呈多元化,蔬菜、禽类等消费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由于牧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牛羊肉依旧是其饮食消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牧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必将影响其牛羊饲养自食与出售安排。因此,探究内蒙古地区牧民自身的牛羊肉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优化肉类产品生产结构,牧民的生产消费选择对于保证牛羊肉市场的生产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特征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主要呈以下特征:

(一)牛羊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较大但呈减小趋势

2000 年以来,内蒙古牧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中仍然占据最大权重。相比猪肉和家禽消费量,牛羊肉消费量绝对数上特别大,一直保持10倍以上。与2000年相比,2012年内蒙古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增加了20.85%,而猪肉消费量增加了22.96%,家禽消费量增加了94.52%,蔬菜消费量增加了29.47%。同牛羊肉比较,其它消费量的增长量与幅度均较大,尤其是家禽类消费增长近1倍。从消费结构上看,人均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占肉菜消费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3.39%下降到了2012 年的 31.79%,尽管十几年来,牛羊肉消费量比重也有过大幅增长,但最近5年,这一比重却一直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是牧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饮食观念的转变导致的。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牧民的消费观念转变体现为对肉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多样化,同全国居民倾向于消费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和蔬菜的整体趋势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与城镇居民牛羊肉消费趋势相似

选取1992-2012年21年的数据,对比自治区城镇居民每年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可以发现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同其在变化趋势上大体相似。尽管二者绝对数相差较大,牧民消费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但是二者相同时间增长或者减少变化基本相同。1992-1994年、1996-2002年、2004-2006年、2010-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和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均呈下滑趋势,其它年份二者又相似地呈增长趋势。牧民牛羊肉消费量波动同城镇居民相似,可能由于牧民自食量充足时,牛羊肉市场供给量也较为充分,导致城镇居民消费量提升;也可能由于上文所提,如今的牧民消费饮食结构同城镇居民趋于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鉴于牛羊肉是牧民自己生产的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其消费特征的探究不选取肉类价格作为解释变量,而是选取收入水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出售数量和上一期自食量作为牧民自食消费量的影响因素,以上变量的选取基于牧民外部环境,均可对牧民生产消费安排产生影响。本文建立的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初步模型为:Y=f(I,P,S,C,N,Yt-1),Y为内蒙古牧民每年自宰自食牛(羊)数量,I为牧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P为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S为少数民族比例,C为城镇人口比例,N为每年牧民出售牛(羊)数量,Yt-1为上一期相应肉种自宰自食数量,作为消费习惯的体现。

(二)实证分析

基于上文,确定最简单模型:Y =β0 +β1I+β2 P+β3 S+β4 C + β5 N +β6 Yt-1+μt;用普遍的OLS回归方法,将1991年至2012年数据带入,得到如下结果。

模型中的 DW 值表明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表),模型整体回归结果较好。内蒙古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均主要受全区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和当年牛羊出售数量影响,其它因素影响不明显。常数项t值较高说明模型可能由于含有滞后变量导致的多重共线性或者还有其它影响因素未被列举,这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出售数量对于自食数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出于事实逻辑原因,进一步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ststa.10系统默认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绝了“当期出售牛(羊)数量不是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原因”的虚拟假设,接受了“牧民自食牛(羊)数量不是当期出售牛(羊)数量原因”假设,故认为当期出售量是自食量的影响因素。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少数民族比例上升,城镇人口比例下降,出售量增多时,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增多。这进一步验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族、回族等居民和牧民对于牛羊肉的偏好程度较高,当牧民和少数民族人口增多时,牧民牛羊肉需求量增多。当出售牛羊数量增多时,经营效益较好,牧民进一步投资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养殖数量的增多自然促使自身消费量也增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城镇人口比例、少数民族比例和牧民出售牛羊数量对于全区牧民自食牛羊消费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城镇人口和少数民族比例的影响程度较大,验证以往经验,牧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对牛羊肉消费的习惯比较固定和偏爱。由于牧民牛羊肉自产自销的特殊性,有别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牧民的收入水平和肉类价格对于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不显著。因此,要把握市场牛羊肉的整体供给,需考虑作为供给主体的牧民的牛羊肉消费特征。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相关部门在确定牛羊肉需求供给时,需要考虑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数。为稳定牛羊肉市场供给,防止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牛羊自宰自食过多而影响供给数量的现象,政府可以从食物营养成分和改善食物消费结构等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倡导多禽肉多蔬菜多样多元的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在此方面,牧民已趋于改善,不过仍需继续加强引导。另外,不同于城乡居民,改善牧民肉类消费无需采取改善收入水平和调整肉类市场价格的途径,而应调控牛羊肉收购价格和数量,引导市场供需平衡,从而通过牧民的出售量影响其自身消费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尽管现在牧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选择已呈多元化,蔬菜、禽类等消费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由于牧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牛羊肉依旧是其饮食消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牧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必将影响其牛羊饲养自食与出售安排。因此,探究内蒙古地区牧民自身的牛羊肉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优化肉类产品生产结构,牧民的生产消费选择对于保证牛羊肉市场的生产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特征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主要呈以下特征:

(一)牛羊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较大但呈减小趋势

2000 年以来,内蒙古牧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中仍然占据最大权重。相比猪肉和家禽消费量,牛羊肉消费量绝对数上特别大,一直保持10倍以上。与2000年相比,2012年内蒙古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增加了20.85%,而猪肉消费量增加了22.96%,家禽消费量增加了94.52%,蔬菜消费量增加了29.47%。同牛羊肉比较,其它消费量的增长量与幅度均较大,尤其是家禽类消费增长近1倍。从消费结构上看,人均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占肉菜消费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3.39%下降到了2012 年的 31.79%,尽管十几年来,牛羊肉消费量比重也有过大幅增长,但最近5年,这一比重却一直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是牧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饮食观念的转变导致的。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牧民的消费观念转变体现为对肉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多样化,同全国居民倾向于消费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和蔬菜的整体趋势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与城镇居民牛羊肉消费趋势相似

选取1992-2012年21年的数据,对比自治区城镇居民每年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可以发现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同其在变化趋势上大体相似。尽管二者绝对数相差较大,牧民消费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但是二者相同时间增长或者减少变化基本相同。1992-1994年、1996-2002年、2004-2006年、2010-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和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均呈下滑趋势,其它年份二者又相似地呈增长趋势。牧民牛羊肉消费量波动同城镇居民相似,可能由于牧民自食量充足时,牛羊肉市场供给量也较为充分,导致城镇居民消费量提升;也可能由于上文所提,如今的牧民消费饮食结构同城镇居民趋于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鉴于牛羊肉是牧民自己生产的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其消费特征的探究不选取肉类价格作为解释变量,而是选取收入水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出售数量和上一期自食量作为牧民自食消费量的影响因素,以上变量的选取基于牧民外部环境,均可对牧民生产消费安排产生影响。本文建立的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初步模型为:Y=f(I,P,S,C,N,Yt-1),Y为内蒙古牧民每年自宰自食牛(羊)数量,I为牧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P为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S为少数民族比例,C为城镇人口比例,N为每年牧民出售牛(羊)数量,Yt-1为上一期相应肉种自宰自食数量,作为消费习惯的体现。

(二)实证分析

基于上文,确定最简单模型:Y =β0 +β1I+β2 P+β3 S+β4 C + β5 N +β6 Yt-1+μt;用普遍的OLS回归方法,将1991年至2012年数据带入,得到如下结果。

模型中的 DW 值表明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表),模型整体回归结果较好。内蒙古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均主要受全区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和当年牛羊出售数量影响,其它因素影响不明显。常数项t值较高说明模型可能由于含有滞后变量导致的多重共线性或者还有其它影响因素未被列举,这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出售数量对于自食数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出于事实逻辑原因,进一步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ststa.10系统默认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绝了“当期出售牛(羊)数量不是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原因”的虚拟假设,接受了“牧民自食牛(羊)数量不是当期出售牛(羊)数量原因”假设,故认为当期出售量是自食量的影响因素。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少数民族比例上升,城镇人口比例下降,出售量增多时,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增多。这进一步验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族、回族等居民和牧民对于牛羊肉的偏好程度较高,当牧民和少数民族人口增多时,牧民牛羊肉需求量增多。当出售牛羊数量增多时,经营效益较好,牧民进一步投资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养殖数量的增多自然促使自身消费量也增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城镇人口比例、少数民族比例和牧民出售牛羊数量对于全区牧民自食牛羊消费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城镇人口和少数民族比例的影响程度较大,验证以往经验,牧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对牛羊肉消费的习惯比较固定和偏爱。由于牧民牛羊肉自产自销的特殊性,有别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牧民的收入水平和肉类价格对于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不显著。因此,要把握市场牛羊肉的整体供给,需考虑作为供给主体的牧民的牛羊肉消费特征。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相关部门在确定牛羊肉需求供给时,需要考虑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数。为稳定牛羊肉市场供给,防止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牛羊自宰自食过多而影响供给数量的现象,政府可以从食物营养成分和改善食物消费结构等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倡导多禽肉多蔬菜多样多元的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在此方面,牧民已趋于改善,不过仍需继续加强引导。另外,不同于城乡居民,改善牧民肉类消费无需采取改善收入水平和调整肉类市场价格的途径,而应调控牛羊肉收购价格和数量,引导市场供需平衡,从而通过牧民的出售量影响其自身消费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尽管现在牧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选择已呈多元化,蔬菜、禽类等消费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由于牧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牛羊肉依旧是其饮食消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牧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必将影响其牛羊饲养自食与出售安排。因此,探究内蒙古地区牧民自身的牛羊肉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优化肉类产品生产结构,牧民的生产消费选择对于保证牛羊肉市场的生产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特征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主要呈以下特征:

(一)牛羊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较大但呈减小趋势

2000 年以来,内蒙古牧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中仍然占据最大权重。相比猪肉和家禽消费量,牛羊肉消费量绝对数上特别大,一直保持10倍以上。与2000年相比,2012年内蒙古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增加了20.85%,而猪肉消费量增加了22.96%,家禽消费量增加了94.52%,蔬菜消费量增加了29.47%。同牛羊肉比较,其它消费量的增长量与幅度均较大,尤其是家禽类消费增长近1倍。从消费结构上看,人均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占肉菜消费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3.39%下降到了2012 年的 31.79%,尽管十几年来,牛羊肉消费量比重也有过大幅增长,但最近5年,这一比重却一直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是牧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饮食观念的转变导致的。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牧民的消费观念转变体现为对肉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多样化,同全国居民倾向于消费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和蔬菜的整体趋势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与城镇居民牛羊肉消费趋势相似

选取1992-2012年21年的数据,对比自治区城镇居民每年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可以发现牧民牛羊肉消费量同其在变化趋势上大体相似。尽管二者绝对数相差较大,牧民消费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但是二者相同时间增长或者减少变化基本相同。1992-1994年、1996-2002年、2004-2006年、2010-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和牧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均呈下滑趋势,其它年份二者又相似地呈增长趋势。牧民牛羊肉消费量波动同城镇居民相似,可能由于牧民自食量充足时,牛羊肉市场供给量也较为充分,导致城镇居民消费量提升;也可能由于上文所提,如今的牧民消费饮食结构同城镇居民趋于一致。

二、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鉴于牛羊肉是牧民自己生产的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其消费特征的探究不选取肉类价格作为解释变量,而是选取收入水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出售数量和上一期自食量作为牧民自食消费量的影响因素,以上变量的选取基于牧民外部环境,均可对牧民生产消费安排产生影响。本文建立的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初步模型为:Y=f(I,P,S,C,N,Yt-1),Y为内蒙古牧民每年自宰自食牛(羊)数量,I为牧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P为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S为少数民族比例,C为城镇人口比例,N为每年牧民出售牛(羊)数量,Yt-1为上一期相应肉种自宰自食数量,作为消费习惯的体现。

(二)实证分析

基于上文,确定最简单模型:Y =β0 +β1I+β2 P+β3 S+β4 C + β5 N +β6 Yt-1+μt;用普遍的OLS回归方法,将1991年至2012年数据带入,得到如下结果。

模型中的 DW 值表明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表),模型整体回归结果较好。内蒙古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均主要受全区少数民族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和当年牛羊出售数量影响,其它因素影响不明显。常数项t值较高说明模型可能由于含有滞后变量导致的多重共线性或者还有其它影响因素未被列举,这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出售数量对于自食数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出于事实逻辑原因,进一步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ststa.10系统默认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绝了“当期出售牛(羊)数量不是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原因”的虚拟假设,接受了“牧民自食牛(羊)数量不是当期出售牛(羊)数量原因”假设,故认为当期出售量是自食量的影响因素。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少数民族比例上升,城镇人口比例下降,出售量增多时,牧民自食牛羊数量增多。这进一步验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族、回族等居民和牧民对于牛羊肉的偏好程度较高,当牧民和少数民族人口增多时,牧民牛羊肉需求量增多。当出售牛羊数量增多时,经营效益较好,牧民进一步投资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养殖数量的增多自然促使自身消费量也增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城镇人口比例、少数民族比例和牧民出售牛羊数量对于全区牧民自食牛羊消费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城镇人口和少数民族比例的影响程度较大,验证以往经验,牧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对牛羊肉消费的习惯比较固定和偏爱。由于牧民牛羊肉自产自销的特殊性,有别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牧民的收入水平和肉类价格对于牧民牛羊肉消费影响不显著。因此,要把握市场牛羊肉的整体供给,需考虑作为供给主体的牧民的牛羊肉消费特征。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相关部门在确定牛羊肉需求供给时,需要考虑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数。为稳定牛羊肉市场供给,防止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牛羊自宰自食过多而影响供给数量的现象,政府可以从食物营养成分和改善食物消费结构等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倡导多禽肉多蔬菜多样多元的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在此方面,牧民已趋于改善,不过仍需继续加强引导。另外,不同于城乡居民,改善牧民肉类消费无需采取改善收入水平和调整肉类市场价格的途径,而应调控牛羊肉收购价格和数量,引导市场供需平衡,从而通过牧民的出售量影响其自身消费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牛羊肉消费量肉类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农业农村部:到2025年我国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
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
2015年全球废钢消费量同比下降
欢迎订阅2016年《肉类研究》杂志
2014年国际橡胶消费量增加6.7%
N2015083 中国铜铝消费量料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
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36.2亿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