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 “8337”发展思路 加快我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

2014-09-01 03:07丁晓龙
北方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外贸培育基地

丁晓龙

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要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通过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口示范基地,推动贸易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出口向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促进我区外贸持续健康发展。

我区外贸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伙伴持续增多,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5.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19亿美元,增长了4.7倍。2013年内蒙古对外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同比增长6.5%。但我区1.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外贸依存度只有4.4%,外贸发展空间巨大,外贸发展任重道远。

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国家推动在全国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示范基地培育的核心目标是夯实外贸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通过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商务部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分两批共认定117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其中我区有4家获得认定,分别为通辽市肉牛基地、巴彦淖尔市番茄基地、巴彦淖尔市籽仁基地、鄂尔多斯羊绒及制品基地。同时,自治区按照商务部要求开展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全区共认定16家外贸基地和4家进口基地,覆盖全区9个盟市,涉及农纺医化等五大行业。经过3年的培育工作,我区外贸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2013年,4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区直接出口总额为3.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3%;16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直接出口总额为8.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1%;示范基地出口总额占自治区全年出口额的30%,比2010年增长11%。4个进口基地进口总额2.0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4%;占自治区全年进口总额的2.8%,比2010年增长0.6%。

二是自主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区把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和自主知名品牌的培育建设,作为增强基地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2013年,示范基地自主品牌数量132个,其中中国驰名品牌13个,省级著名品牌57个。当年自主品牌出口约4.85亿美元,比2010年相比增长17%。“鄂尔多斯”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品牌,以262.3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列。

三是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及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初见成效。2010年至2013年自治区共投入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资金9320万元,累计建成研发、检测、认证、信息、物流、交易、展示、国际孵化器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3个,其中惠及国家级示范基地7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0个。示范基地与俄罗斯、蒙古、德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形成了遍布全球五大洲的营销网络体系,在境外共建有国际营销网络52个。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11年以来,示范基地培育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建设一批优势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动提高规模效益。同时,提升基地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鄂尔多斯羊绒及制品基地不断向羊毛衫、男装、女装、内衣、皮草、羽绒、家纺等非绒类服装领域拓展,大服装产业格局业已形成;通辽市肉牛基地依托丰富的肉牛资源优势,发展了肉类加工、畜禽养殖、良种繁育、绿色饲料开发、牛业生物研究、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十余个肉牛相关产业。巴彦淖尔市番茄基地番茄加工体系不断完善,从最初以原料番茄酱出口为主,转向番茄汁、脱水番茄(番茄丁)、小包装番茄酱等多品种出口,加大了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增长了出口产品的产业链条。

五是产品技术创新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鄂尔多斯羊绒及制品基地龙头企业鄂尔多斯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和参与制定了13项国内外标准,申报专利156项,授权专项114项。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多年蝉联中国绒纺行业第一名。通辽市肉牛基地家畜繁育指导站是经农业部验收的首批国家级重点种公牛站。曾先后主持完成了科尔沁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等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工作,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丰收奖、星火计划奖等各种奖励30多项。年生产达标冻精120万支以上,牛冷冻精液被农业部评为“部优推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区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进出口规模偏小,示范带动作用不足。2013年示范基地出口总额占自治区出口额的30%;进口基地进口总额2.07亿美元,占自治区进口额的2.8%。距离自治区“示范基地和进口基地进出口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的目标差距较大,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谋求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二是基地类型单一,示范带动面偏窄。由于我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型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单一,国家认定的4个示范基地都是农产品基地,自治区认定的20个基地中农产品基地14个,占70%。推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工作困难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好,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基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依靠基地骨干企业建设,平台的公共服务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地内企业还没有形成共同的产业价值目标,服务管理协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基地内企业没有自觉地将基地建设与企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还缺乏推动企业投入和创新的扶持、激励机制。

四是盟市级基地培育工作普遍没有开展,三级培育体系还不健全。各盟市对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示范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资金支持,国家、自治区、盟市示范基地三级培育体系还没有建立,梯次推进格局还没有最终形成,建立盟市级示范基地,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后续动力不足。

持续推进我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同频共振、同步规划。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中的第—个“着力”便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8337”发展思路绘就的蓝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与国家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构想相一致,要自觉把落实“8337”发展思路与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同频共振、同步规划,实现以产业调整促外贸转型,以外贸升级带动产业优化。

(二)立足区情、突出重点。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原崛起战略、中俄蒙经贸合作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内蒙古产品走出区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舞台。与自治区“8337”发展定位中的五大基地相融合,在全区范围内要重点培育建设七类进出口基地。一是以乳、肉、马铃薯、玉米、番茄深加工,绿色、无污染有机农作物种植与深加工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二是以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深加工和科研生产为主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三是以煤机、化机、汽车以及农牧业机械、风机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四是以氯碱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氟化工、碳素石墨为主的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五是以水泥、陶瓷为主的新型建材出口基地。六是以稀土、硅化工、光伏材料、生物制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七是以煤炭、木材、铁矿石、铜精粉、原煤化工等进口原料落地深加工为主的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

(三)完善布局、优先推进。借助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重点推动外贸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已经初步形成的农产品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重点在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培育建设羊绒及制品、肉牛、肉羊、杂粮杂豆、番茄、红干椒、籽仁、皮毛制品等出口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中铝包头公司、东方希望铝业、巴彦淖尔紫金锌业、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等一批优势企业型外贸出口基地,支撑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以呼包鄂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为基础,重点培育呼和浩特市风电设备制造、包头市机械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赤峰市机械装备制造、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乌海市汽车装备制造等出口基地。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阿拉善盟盐湖资源为依托建设培育以盐电解生产金属钠、氯酸钠为主产品的盐化工出口基地;利用我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日渐成熟的煤化工工艺,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为基础,在已形成的三大板块——东部呼伦贝尔、霍林河、锡林浩特3个特大型煤化工基地,中部鄂尔多斯和包头煤化工基地,西部以乌海为中心的重化工工业区,重点培育以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绿色新型煤化工出口基地;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以乌兰察布氟化工工业园为基础,建设培育有机氟化工生产出口基地;利用石油焦,以乌兰察布兴和碳素产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培育高纯石墨材料出口基地。新型建材出口基地重点在我区东、西部沿边地区培育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出口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依靠我区在稀土新材料应用、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包头、赤峰、呼和浩特建设培育稀土、硅化工、光伏材料、生物制药为主的出口基地。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主要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培育木材、煤炭、铁矿石、精铜粉、化工原料等进口材料深加工基地。

(四)分类指导、优化结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要从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加工企业重组联合入手,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从品牌打造入手,重点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要以工业园区为基地载体,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形成国家西部地区装备制造基地集群。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重点调整优化重化工内部结构,提高精细化工比重,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优化重化工产业规模,调大总量、做大规模,使重化工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新型建材出口基地坚持走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高技术路线,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在新型建材方面,积极发展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固废,开发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粉煤砖、蒸压砖、矸石砖、页岩砖等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建材产品,满足国内和出口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要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选择基础好的地区和行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率先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行业。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承接俄罗斯和蒙古国资源进口、落地加工,立足境外资源规划发展煤焦化、煤化工、木材精加工及下游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原煤、焦炭、木材、化工原料等初级产品正向煤焦油、炭黑、甲醇、家具门业等多元精深加工产品延伸。

(五)典型带动、全面推进。通过定期召开示范基地经验交流和学习观摩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做法,解决培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以国家级示范基地为龙头,不断总结国家级示范基地在人才培训、市场信息、准入标准、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救济应对、贸易便利等十大关键环节建设方面的经验,立足区情和基地实际,推广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成功做法,利用先进典型案例,寻求基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提高自治区和盟(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做到逐级培育、逐级提升。同时,在各基地范围内积极培育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基地产业集中度,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外贸企业技改和研发,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凝聚合力、抓出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工作导向、支持政策、帮扶举措的同频共振。每年由自治区商务厅会同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管、信保等部门制定培育计划,抽调业务骨干为企业进行外贸政策、实务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提振信心,宣传解读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加强与财政、发改、工信、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调处理基地建设相关问题,在贸易、检验检疫、通关便利、退税和年检备案等环节保持合作,共同参与基地建设活动。加强与国家食土、轻工、五矿、纺织、医保商会的联系沟通,有效实施对示范基地的行业指导,根据建设需要,创新活动载体,策划实施与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行业机构互访交流等关联度高的活动,发挥商协会的优势共建基地。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三)完善布局、优先推进。借助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重点推动外贸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已经初步形成的农产品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重点在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培育建设羊绒及制品、肉牛、肉羊、杂粮杂豆、番茄、红干椒、籽仁、皮毛制品等出口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中铝包头公司、东方希望铝业、巴彦淖尔紫金锌业、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等一批优势企业型外贸出口基地,支撑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以呼包鄂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为基础,重点培育呼和浩特市风电设备制造、包头市机械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赤峰市机械装备制造、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乌海市汽车装备制造等出口基地。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阿拉善盟盐湖资源为依托建设培育以盐电解生产金属钠、氯酸钠为主产品的盐化工出口基地;利用我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日渐成熟的煤化工工艺,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为基础,在已形成的三大板块——东部呼伦贝尔、霍林河、锡林浩特3个特大型煤化工基地,中部鄂尔多斯和包头煤化工基地,西部以乌海为中心的重化工工业区,重点培育以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绿色新型煤化工出口基地;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以乌兰察布氟化工工业园为基础,建设培育有机氟化工生产出口基地;利用石油焦,以乌兰察布兴和碳素产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培育高纯石墨材料出口基地。新型建材出口基地重点在我区东、西部沿边地区培育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出口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依靠我区在稀土新材料应用、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包头、赤峰、呼和浩特建设培育稀土、硅化工、光伏材料、生物制药为主的出口基地。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主要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培育木材、煤炭、铁矿石、精铜粉、化工原料等进口材料深加工基地。

(四)分类指导、优化结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要从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加工企业重组联合入手,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从品牌打造入手,重点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要以工业园区为基地载体,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形成国家西部地区装备制造基地集群。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重点调整优化重化工内部结构,提高精细化工比重,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优化重化工产业规模,调大总量、做大规模,使重化工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新型建材出口基地坚持走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高技术路线,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在新型建材方面,积极发展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固废,开发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粉煤砖、蒸压砖、矸石砖、页岩砖等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建材产品,满足国内和出口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要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选择基础好的地区和行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率先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行业。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承接俄罗斯和蒙古国资源进口、落地加工,立足境外资源规划发展煤焦化、煤化工、木材精加工及下游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原煤、焦炭、木材、化工原料等初级产品正向煤焦油、炭黑、甲醇、家具门业等多元精深加工产品延伸。

(五)典型带动、全面推进。通过定期召开示范基地经验交流和学习观摩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做法,解决培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以国家级示范基地为龙头,不断总结国家级示范基地在人才培训、市场信息、准入标准、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救济应对、贸易便利等十大关键环节建设方面的经验,立足区情和基地实际,推广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成功做法,利用先进典型案例,寻求基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提高自治区和盟(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做到逐级培育、逐级提升。同时,在各基地范围内积极培育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基地产业集中度,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外贸企业技改和研发,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凝聚合力、抓出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工作导向、支持政策、帮扶举措的同频共振。每年由自治区商务厅会同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管、信保等部门制定培育计划,抽调业务骨干为企业进行外贸政策、实务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提振信心,宣传解读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加强与财政、发改、工信、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调处理基地建设相关问题,在贸易、检验检疫、通关便利、退税和年检备案等环节保持合作,共同参与基地建设活动。加强与国家食土、轻工、五矿、纺织、医保商会的联系沟通,有效实施对示范基地的行业指导,根据建设需要,创新活动载体,策划实施与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行业机构互访交流等关联度高的活动,发挥商协会的优势共建基地。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三)完善布局、优先推进。借助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重点推动外贸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已经初步形成的农产品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重点在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培育建设羊绒及制品、肉牛、肉羊、杂粮杂豆、番茄、红干椒、籽仁、皮毛制品等出口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中铝包头公司、东方希望铝业、巴彦淖尔紫金锌业、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等一批优势企业型外贸出口基地,支撑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以呼包鄂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为基础,重点培育呼和浩特市风电设备制造、包头市机械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赤峰市机械装备制造、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乌海市汽车装备制造等出口基地。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阿拉善盟盐湖资源为依托建设培育以盐电解生产金属钠、氯酸钠为主产品的盐化工出口基地;利用我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日渐成熟的煤化工工艺,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为基础,在已形成的三大板块——东部呼伦贝尔、霍林河、锡林浩特3个特大型煤化工基地,中部鄂尔多斯和包头煤化工基地,西部以乌海为中心的重化工工业区,重点培育以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绿色新型煤化工出口基地;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以乌兰察布氟化工工业园为基础,建设培育有机氟化工生产出口基地;利用石油焦,以乌兰察布兴和碳素产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培育高纯石墨材料出口基地。新型建材出口基地重点在我区东、西部沿边地区培育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出口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依靠我区在稀土新材料应用、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包头、赤峰、呼和浩特建设培育稀土、硅化工、光伏材料、生物制药为主的出口基地。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主要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培育木材、煤炭、铁矿石、精铜粉、化工原料等进口材料深加工基地。

(四)分类指导、优化结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要从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加工企业重组联合入手,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从品牌打造入手,重点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要以工业园区为基地载体,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形成国家西部地区装备制造基地集群。新型重化工产品出口基地重点调整优化重化工内部结构,提高精细化工比重,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优化重化工产业规模,调大总量、做大规模,使重化工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新型建材出口基地坚持走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高技术路线,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在新型建材方面,积极发展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固废,开发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粉煤砖、蒸压砖、矸石砖、页岩砖等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建材产品,满足国内和出口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要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选择基础好的地区和行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率先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行业。资源类产品进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承接俄罗斯和蒙古国资源进口、落地加工,立足境外资源规划发展煤焦化、煤化工、木材精加工及下游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原煤、焦炭、木材、化工原料等初级产品正向煤焦油、炭黑、甲醇、家具门业等多元精深加工产品延伸。

(五)典型带动、全面推进。通过定期召开示范基地经验交流和学习观摩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做法,解决培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以国家级示范基地为龙头,不断总结国家级示范基地在人才培训、市场信息、准入标准、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救济应对、贸易便利等十大关键环节建设方面的经验,立足区情和基地实际,推广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成功做法,利用先进典型案例,寻求基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提高自治区和盟(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做到逐级培育、逐级提升。同时,在各基地范围内积极培育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基地产业集中度,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外贸企业技改和研发,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凝聚合力、抓出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工作导向、支持政策、帮扶举措的同频共振。每年由自治区商务厅会同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管、信保等部门制定培育计划,抽调业务骨干为企业进行外贸政策、实务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提振信心,宣传解读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加强与财政、发改、工信、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调处理基地建设相关问题,在贸易、检验检疫、通关便利、退税和年检备案等环节保持合作,共同参与基地建设活动。加强与国家食土、轻工、五矿、纺织、医保商会的联系沟通,有效实施对示范基地的行业指导,根据建设需要,创新活动载体,策划实施与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行业机构互访交流等关联度高的活动,发挥商协会的优势共建基地。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外贸培育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两栖“大拿”跑外贸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我的基地我的连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