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宗敏
【摘要】分析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提出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3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断增加。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注册会计师98170人,非执业会员96185人,会计师事务所8066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2013年,约121万人报名参加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于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税务、财务工作,从某种角度上说,会计专业人才的前途也更加光明。所以,良好的就业前景给会计类专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类专业,而且近几年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在同步增加,就业门槛也在逐步提高。
一、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会计的核算手段、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说,会计工作无论在哪种类型的经济单位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在我国,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以及社会众多各类会计培训机构。高职教育处于这一体系的中间,其所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高职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实务操作能力不如中职,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缺乏特色,严重影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此,应合理定位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力度不够
会计专业是在文科类专业中属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之一。会计专业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不断学习,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目前,由于众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2+1”的办学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校外实习),比过去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了一个学期,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专业课程被删除或者实际课时被严重压缩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由于财务工作的敏感性,用人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从事财务工作,所以学生在校外实习时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样就造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足
由于财务岗位的工作在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所适用的准则差别较大,实际接触到的具体业务处理方法更是老师授课、教材编写所无法面面俱到的,而且每年政府都会出台一些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所以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保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但是,大部分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都不强,在校期间考试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因此他们在校外实习、求职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适应性不足等缺点。
二、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在我国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资格有明确的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从事下列工作的人员:出纳,稽核,资本、基金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以及其他会计工作,都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以说,会计职业教育就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为首要目标,因为对学生来说,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等于持有了财务工作的“上岗证”,会计职业生涯就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我国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明确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一是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二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由于职业教育也被称为“就业教育”,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努力让学生符合以上三项基本条件,达到从事财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最低标准,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三、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以达到会计从业资格标准为首要目标
过去,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目较为简单,跨专业竞相考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倍感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我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改革的推进,考试不仅采取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生成试题的方式出题,题目的难度、广度也明显增加。例如,近几年的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及格率不到20%,与过去高达40%~50%的及格率相距甚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广西取消原来的免考政策,凡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必须同时报考《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和《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三科,并且要求三科考试一次性全部合格,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对会计职业教育来说,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考试难度的加大,使得跨专业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竞争大大降低,有利于缓解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另一方面会计类专业学生失去了取得毕业证后两年内可以免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两科的优势,这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会计职业教育应以达到会计从业资格标准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将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知识与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力度
会计专业是在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财务信息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内容更丰富,难度更大,并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严格保证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与授课时间,除开设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外,与会计实务工作相关的金融、统计、法律等课程也不可或缺。因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对口实习困难的问题,所以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十分重要,而且要兼顾手工做账与会计电算化,尤其是熟练操作财务软件更是大势所趋。同时,一些与财务工作实务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或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比如“珠算”的教学内容。尽管目前全国还有少数几个省份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保留了“珠算”之一传统科目,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使用算盘这种计算工具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有的职业院校将“珠算”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甚至安排两个学期授课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在符合未来会计职业需求的地方,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向导,以技能为中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三)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有职业指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甚至是未来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不懈地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财务工作的特点给予学生合理的岗前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渠道地接触社会,不应将知识的来源简单局限在校园和书本上。同时,针对财务人员容易出现职务犯罪的特点,特别应强调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法制意识,提前敲响警钟,从源头上杜绝犯罪思想的产生。
(四)努力提升会计专业的人才层次
有关部门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会计专业的从总体上讲,呈现出低层次人才供过于求,但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的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工作,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记账先生”过渡至参与企业管理的高级管理者,中国对高层次水平财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很多企业都面临高薪难请好财会主管的难题。所以,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毕业生能够持证上岗,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层次,力求让毕业生达到助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提升其就业优势。根据财务工作人员具有职业寿命长,经验越丰富,待遇也就越高等特点,在校期间的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潜力,鼓励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继续深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实践可知,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培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有利于改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力度不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中,应不断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轩.浅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
[2]王晶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商业会计,2013(18)
[3]王坚雄.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J].科技向导,2013(29)
[4]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文教资料,2013(15)
[5]齐素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21)
(责编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