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慰慰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教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课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讲,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数学学科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呈递进的,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转化成旧识来解决。可见,数学课的“前奏”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教材的特点,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最好再精心设计一点点的预习作业,让预习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捷径。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对于“预习”作业,孩子们总是认为这是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并且多数的孩子选择不做。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给学生讲讲预习给学习带来的好处,也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渗透预习的魅力,让学生明白预习是他们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仅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受益匪浅。如在三年级学习“千克”时,我前一天晚上让学生回家称1千克鸡蛋,再数数有多少个,第二天上新课,学生用前一天自己称的数据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明白预习给学习新知带来的好处和重要作用。
二、方法指引,让学生学会预习
由于知识水平比较有限,不少孩子总以为课前预习就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看一遍,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可谓全然不知。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让预习发挥真正的作用。
(1)在“读”中了解所学内容。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无论是例题的呈现,还是练习的安排,在预习时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阅读数学内容时,不能一目十行,流于形式,而是要边读边画,画出定义或题目中相对说比较重要的关键字,以便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争取做到能对定义、题目完全理解。对于不懂的地方,在预习时可以做上记号,以便能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求解。
(2)在“再读”中把握所学重点。学生通过通读对数学知识有了大体了解,接着就要再次精读教学内容。在精读中可以借助于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慢慢地“消化”一些简单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借助实物帮助自己理解。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借助于平时玩的橡皮泥来帮忙,将圆柱形的橡皮泥捏成已经学过的正方体来求它的体积,从而求出圆柱的体积。
(3)多问、多思,突破难点。“为什么?”是数学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在预习中学生也同样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生在数学预习中难免会碰到拦路虎,这时,切不可就此中断预习。要学会自我分析,争取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不过,如果经过多方的努力,还是不能将疑难问题解开,那就要做好记号,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4)设计预习题,促进预习效果。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与新知学习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决这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的性,就不再是空洞无力。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吗?学生经过自己预习课本例题,既能初步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又能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评价添彩,让学生爱上预习
教师的评价是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在意的东西,教师一个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信心百倍,一个赞许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教师的评价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也要及时地检查,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简单题目的练习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当然在检查之后切不可毫无表示,教师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预习的效果,以便学生的下次预习。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能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预习工作,从而使得自学能力不断提升。
(甘肃省通渭县新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