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北南,石明虹,许书奇,董淼军
摘要: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三种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功能)三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高校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甚至建立公司来加快服务社会。从知识的视角审视对高校能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归纳为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0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有关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内外学者对其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概括为三种:一是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以活动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咨询、技术支援和科学研究,也包括对个人进行培养和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二是把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于以知识为基础,对知识加工、应用,即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将知识应用于识别、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第三,则是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基础,把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看作是教学与科学研究两种活动的延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高校职能中,高校的社会服务相对前两者而言,特别是以知识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并未得到重视。
因而,本文着力探讨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从而为不断提高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一、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
从知识活动过程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创造知识、技术和成果,将知识、技术和成果转移到社会和商业上,完成大学的知识流动和应用,并实现其市场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从知识服务内容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大学与产业合作、知识商业化、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种形式,增强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具体实践角度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知识服务施加于社会的一种作用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可以观察和比较的。因此,综合以上看法,本文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界定为:高校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通过人才培养、R&D及成果应用、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和向社会开放图书馆方式,为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
1.自身条件。自身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高校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人员配备,财力投入,队伍整体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政策(激励和支持政策),科技成果的转化制度,大学自身的学术氛围和历史传统等精神方面。
2.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是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生产能力主要反映在高校承接自然学科等课题的能力上,这不仅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提,更体现出高校在该领域所积累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为高校开展知识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地衡量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识传播。知识的传播是指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机构对知识的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能力已成为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关键。
4.知识应用。大学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条途径发挥知识应用于社会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技术难题的能力,是高校运用科技知识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衡量。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可以由自身条件、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方面的因素所推演出来的10个方面来反映。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这10个方面中,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具体如表1所示。
三、提升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产学研结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体系一体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加速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体系,必须加速体制改革进程,培育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成长。
第一,加快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证明,园区集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于一体,有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是科技园区。所以,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推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高校需要围绕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体制。在高校技术转移体系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部门和从事实施技术转移的服务实体,整合了学校现有的产学研管理机构,构建从知识创新到知识服务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体系。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供平台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对接,加强双方的双向互动,为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提供政策和服务。二是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建设一支专门的队伍,整合资源,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在专利上帮助学校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专利查询、专利跟踪、专利获取和专利转移,加快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
第三,推动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特色资源或专业知识建立各类专业知识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动高校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机构、特色教育培训机构、标准与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创意设计机构等知识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特色知识服务网络平台。
第四,注重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
第五,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学科布局。高等学校应注意区域转型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相匹配的学科布局,支撑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马彪,刘伟.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上海市理工科高校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71-17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基金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与绩效评估系统研发”和2013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北南(1991-),男,云南昆明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石明虹(1977-),男,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许书奇(1992-),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摘要: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三种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功能)三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高校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甚至建立公司来加快服务社会。从知识的视角审视对高校能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归纳为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0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有关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内外学者对其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概括为三种:一是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以活动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咨询、技术支援和科学研究,也包括对个人进行培养和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二是把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于以知识为基础,对知识加工、应用,即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将知识应用于识别、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第三,则是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基础,把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看作是教学与科学研究两种活动的延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高校职能中,高校的社会服务相对前两者而言,特别是以知识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并未得到重视。
因而,本文着力探讨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从而为不断提高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一、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
从知识活动过程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创造知识、技术和成果,将知识、技术和成果转移到社会和商业上,完成大学的知识流动和应用,并实现其市场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从知识服务内容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大学与产业合作、知识商业化、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种形式,增强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具体实践角度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知识服务施加于社会的一种作用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可以观察和比较的。因此,综合以上看法,本文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界定为:高校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通过人才培养、R&D及成果应用、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和向社会开放图书馆方式,为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
1.自身条件。自身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高校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人员配备,财力投入,队伍整体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政策(激励和支持政策),科技成果的转化制度,大学自身的学术氛围和历史传统等精神方面。
2.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是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生产能力主要反映在高校承接自然学科等课题的能力上,这不仅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提,更体现出高校在该领域所积累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为高校开展知识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地衡量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识传播。知识的传播是指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机构对知识的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能力已成为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关键。
4.知识应用。大学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条途径发挥知识应用于社会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技术难题的能力,是高校运用科技知识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衡量。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可以由自身条件、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方面的因素所推演出来的10个方面来反映。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这10个方面中,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具体如表1所示。
三、提升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产学研结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体系一体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加速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体系,必须加速体制改革进程,培育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成长。
第一,加快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证明,园区集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于一体,有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是科技园区。所以,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推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高校需要围绕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体制。在高校技术转移体系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部门和从事实施技术转移的服务实体,整合了学校现有的产学研管理机构,构建从知识创新到知识服务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体系。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供平台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对接,加强双方的双向互动,为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提供政策和服务。二是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建设一支专门的队伍,整合资源,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在专利上帮助学校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专利查询、专利跟踪、专利获取和专利转移,加快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
第三,推动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特色资源或专业知识建立各类专业知识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动高校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机构、特色教育培训机构、标准与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创意设计机构等知识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特色知识服务网络平台。
第四,注重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
第五,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学科布局。高等学校应注意区域转型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相匹配的学科布局,支撑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马彪,刘伟.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上海市理工科高校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71-17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基金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与绩效评估系统研发”和2013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北南(1991-),男,云南昆明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石明虹(1977-),男,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许书奇(1992-),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摘要: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三种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功能)三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高校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甚至建立公司来加快服务社会。从知识的视角审视对高校能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归纳为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0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有关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内外学者对其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概括为三种:一是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以活动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咨询、技术支援和科学研究,也包括对个人进行培养和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二是把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于以知识为基础,对知识加工、应用,即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将知识应用于识别、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第三,则是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基础,把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看作是教学与科学研究两种活动的延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高校职能中,高校的社会服务相对前两者而言,特别是以知识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并未得到重视。
因而,本文着力探讨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从而为不断提高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一、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
从知识活动过程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创造知识、技术和成果,将知识、技术和成果转移到社会和商业上,完成大学的知识流动和应用,并实现其市场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从知识服务内容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大学与产业合作、知识商业化、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种形式,增强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具体实践角度来看,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知识服务施加于社会的一种作用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可以观察和比较的。因此,综合以上看法,本文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界定为:高校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通过人才培养、R&D及成果应用、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和向社会开放图书馆方式,为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
1.自身条件。自身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高校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人员配备,财力投入,队伍整体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政策(激励和支持政策),科技成果的转化制度,大学自身的学术氛围和历史传统等精神方面。
2.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是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生产能力主要反映在高校承接自然学科等课题的能力上,这不仅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提,更体现出高校在该领域所积累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为高校开展知识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地衡量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识传播。知识的传播是指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机构对知识的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能力已成为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关键。
4.知识应用。大学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条途径发挥知识应用于社会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技术难题的能力,是高校运用科技知识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衡量。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可以由自身条件、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方面的因素所推演出来的10个方面来反映。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这10个方面中,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具体如表1所示。
三、提升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产学研结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体系一体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加速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体系,必须加速体制改革进程,培育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成长。
第一,加快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证明,园区集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于一体,有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是科技园区。所以,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推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高校需要围绕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体制。在高校技术转移体系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部门和从事实施技术转移的服务实体,整合了学校现有的产学研管理机构,构建从知识创新到知识服务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体系。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供平台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对接,加强双方的双向互动,为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提供政策和服务。二是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建设一支专门的队伍,整合资源,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在专利上帮助学校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专利查询、专利跟踪、专利获取和专利转移,加快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
第三,推动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特色资源或专业知识建立各类专业知识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动高校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机构、特色教育培训机构、标准与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创意设计机构等知识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特色知识服务网络平台。
第四,注重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
第五,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学科布局。高等学校应注意区域转型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相匹配的学科布局,支撑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马彪,刘伟.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上海市理工科高校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71-17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基金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与绩效评估系统研发”和2013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北南(1991-),男,云南昆明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石明虹(1977-),男,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许书奇(1992-),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