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杰平, 冯秀凤, 刘 菁, 蒋宝花
(江苏省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泰兴, 225400)
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红血丝”,多发于鼻翼两侧颧部,通常为小动脉或小静脉持续性扩张而导致皮肤表面出现红丝状网状结构或星状结构,用力挤压可退色,是美容科常见的面部损伤之一[1-2]。光子嫩肤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美容技术,能够缩紧毛孔、减少皱纹、恢复肌肤弹性以及改善毛细管扩张症等[3-4]。作者自2011年将光子嫩肤技术应用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来本院美容科治疗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患者197例,其中男107例,女90例,年龄19~51岁,平均(34.28±4.27)岁;病程1~19年,平均(13.14±3.28)年。随机分为观察组(114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观察组采用光子嫩肤技术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参与的患者在治疗前均已明确了解治疗方案与目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在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脸部清洁,观察组患者涂抹医用耦合剂,对照组患者在患处均匀涂抹盐酸丁卡因胶浆, 10 min后用0.1%苯扎溴铵棉球擦除胶浆,所有患者均用特殊眼罩遮住双眼。
1.2.1 光子嫩肤技术治疗[2]: 本研究采用美国Lumenis 公司生产的Quantum SR 第3代彩光版光子治疗仪进行治疗。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皮肤类型确定治疗参数,治疗波长555~950 nm、脉宽0.5~86.5 ms、能量密度10~14 J/m2, 治疗光斑10 nm×46 nm,脉冲间隔1.6~124 ms, 每次照射1~7个脉冲,连续治疗3~5次。
1.2.2 微波治疗[3]: 本研究采用由天津市赛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JSM-92M型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确定治疗参数,功率38~40 W。治疗时,医师左手持2%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无菌棉签,右手持微波针式输出头。针尖垂直迅速点刺扩张毛细血管后迅速离开,点刺深度为0.1~0.3 mm。对于较长的毛细血管可采用间断点刺法治疗,治疗次数以该条毛细血管消失为准。对于毛细血管粗细不均患者,可依据扩张程度分次治疗,优先治疗较粗的毛细血管,而后治疗较细的毛细血管。治疗间隔为3~4周,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次数。
本研究确定的评价指标包括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及无效。痊愈指患者经治疗后扩张毛细血管全部消失,肤色恢复正常;显效指经治疗后扩张毛细血管基本消失,仅残留部分微小的扩张毛细血管,面色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指经治疗后,患者面部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其中痊愈和显效确定为临床有效。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包进行统计,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取α=0.05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6%(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均比较轻微,且发生率比较低(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对症治疗后均全部消失,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n(%)]
毛血管扩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主要由于外部因素刺激引发,包括长期使用固醇类激素药物、血液循环受阻、皮肤过于敏感以及长期使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化妆品等[5-6]。毛细血管扩张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微波治疗及光子嫩肤技术是其中操作简便、临床效果尚佳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的两种方法。
光子嫩肤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美容性治疗的技术,是利用脉冲强光(IPL)对皮肤进行一种带有美容性质的治疗,其功能是消除/减淡皮肤各种色素斑、增强皮肤弹性,消除细小皱纹、改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面部毛孔粗大和皮肤粗糙,也能改善发黄的皮肤色彩等。光子嫩肤治疗是一种非剥脱性的全新方法,在特定波长区间内有多种波长的光均以血红蛋白为皮肤色基即靶组织,当这些波长的光照射皮肤后,选择性地被血红蛋白吸收[7-8]。产生光热作用,血红蛋白变性、凝固,同时损伤扩张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导致血管闭塞退化。光子嫩肤仪的脉冲光脉宽短,脉冲能量密度低,且扩张的毛细血管内血红蛋白远多于其他正常皮肤,因而病损局部聚集较多的热能,保证了正常组织不受损伤[9]。作者应用IPL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有效率达98.25%。治疗后无需特殊处理。局部烧灼痛和红斑是治疗后最多见的不良反应,多在数小时后消退。针尖状细小水疱形成多因局部治疗能量过高或者光斑多次重叠引起[10-11]。
光子嫩肤系统皮肤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① 脉冲触发时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 ② 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烧灼痛,冰敷1~2 h后可改善; ③ 面部轻度水肿, 2~3 d后消退; ④ 治疗区域结痂、起疱,在5~10 d内可愈合; ⑤ 治疗区域偶尔出现色素改变,大多数出现于皮肤较深的患者,或者术前术后暴露于阳光之下,这种色素变化通常在3~6个月内消失,极个别会发生永久性的色素改变; ⑥ 疤痕形成。
本研究中,光子嫩肤技术不仅临床效果优于微波治疗,且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同时术后并发症率与微波治疗无明显差异。故光子嫩肤技术是治疗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有效手段。
[1] 霍艳. 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48例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9(05): 721.
[2] 王磊, 胡克苏, 张逸. 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90例[J]. 交通医学, 2009, 16(6): 642.
[3] 金兆清, 殷智颖. 微波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120例分析[J]. 人民军医, 2013, 56(08): 954.
[4] Shelbourne K D, Brueckmann R R. Rush-pinfi Xation of supracondylar and inte rcondy larfractures of the femur[J]. JB one Joint Surg Am, 2010, 64(2): 161.
[5] Stammberger H R, K enney D W. Paranasal sinuses: 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ture[J]. Ann Oto Rhinol L aryngol, 2011, 16 7(suppl): 7.
[6] Wormald P J. The agger nasi cell: thekey tounde 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recess[J]. Otolaryngol H eadNeck S urg, 2011, 129: 497.
[7] Choi B I, Lee H J, Han J K, et al. 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mas: value of triphasic 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J]. AJR, 2010, 157(2): 219.
[8] Khan M A, Combs C S, Brunt E M,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 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 u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Ann Nucl Med, 2009, 14(2): 121.
[9] 易峰涛, 卢绮萍. 微波辐射后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26(1): 91.
[10] Tabit C E, Chung W B, H amburg N M, et al. Endot 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0, 11(1): 61.
[11] Endemann D H, S chiffrin E 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 J Am Soc Nephrol, 2010, 15(8):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