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晖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地方图书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处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涵盖之下。地方文化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从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承担着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重任,尤其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当前地方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肩负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地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资源;评剧;皮影;大鼓;刊印版本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14-03
公共图书馆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挖掘所在地区的文化底蕴,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挥其推动区域文明建设的特殊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地延伸服务范围,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地方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正被人们日益重视。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资源,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记忆。开发文化资源,保存文化记忆,将具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列入地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尤其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肩负的重要使命。本文仅以笔者所在的冀东滦南县为例,结合本土实际对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作一初步探讨。
一、地方文化资源的重点
地方文化是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是一个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历来被称作京畿辅地的冀东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赋予了她独有的文化内涵。滦南县地处冀东沿海,这里南襟渤海,北依燕山,地理条件的不同,使其除具有与毗邻地区相似相同的农耕文化外,还因拥有大片沿海渔区,而产生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因海域有千年古岛曹妃甸,而生成了曹妃文化;因有元代海运大兴时的妈祖庙、古戏楼古码头,而衍生了妈祖文化。多种文化的融汇,渐次孕育出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其中,产生于本土、渐次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滦南文艺三枝花”(亦称冀东文艺三枝花)即:评剧、皮影、大鼓,就是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资源。本文探讨的中心,就是将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地方图书馆开发文化资源的重点。从而形成地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文化资源支持。
二、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
以“三枝花”为代表的滦南地方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以评剧为例,清末诞生于滦南的评剧(初称“莲花落”)经过冀东发轫、津京跻身、奉天崛起,继而下江南、驻上海、走湘桂、进川黔,影响遍及全国;剧种经过了从“莲花落”—“蹦蹦戏”—“平腔落子”到评剧的嬗变发展,最后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时至今日,它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评剧和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及其团队皆出于滦南本土,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成兆才一生创作剧本一百三十多部,流传下来的评剧传统剧目几乎皆为他的作品。故评剧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保留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至今人们从熟悉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剧中赵丽蓉扮演的阮妈、杨母等角色身上,都不难感受到冀东人的“老呔儿”味道。而本土产生的皮影、大鼓更是地域性鲜明。从民国时期出自滦南的“皮影大王”张绳武在日本灌制的中国第一张皮影唱片,到近年将皮影唱到葡萄牙、荷兰、法国的滦州皮影,一直乡音不变;而上了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滦南的靳派大鼓则更具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地方文化资源的分析
因滦南和冀东是这“三枝花”的发祥地,故在当地留下了供后人传承、研究、发展的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追根于本土,溯源于滥觞。故搜集、整理、研究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图书馆在为创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城中应该肩负的一项重要、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上述地方文化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基本情况如下:自晚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百多年间,评剧、皮影、大鼓从发源、发展乃至成熟,在发祥地冀东留下了不少文化遗迹、文献资料,尤其是初、中期作品均在这里产生和流传。但由于年代久远,载体又多为纸质文本,且多年散落于民间,故均已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
1.评剧剧本。初期称“唱本”,多为“对口”或“拆出”的“莲花落”手抄剧本,自民国起则有称作“蹦蹦戏”、“落子”、“评戏”的书坊刻印、石印本。以后评剧唱红全国,乃有了大量的评剧铅印剧本。
2.皮影戏剧本。初期称“影经”,后通称“影卷”(亦称“影词”)。皮影戏影卷按长、中、短,分为“连台戏”、“加篇”和“单支”。最初多属影班自抄本或坊间的卖抄本,之后,滦州皮影影响日大,“……现在表演影戏最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俗称‘滦州皮影……几乎成为一般皮影的代称。”(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语)。自清光绪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滦州皮影在上海、沈阳、安东(今丹东)等地一些石印书坊,出版了大量油光纸石印影卷。当时皮影流行的地区,识字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这类读物,这些出版物对当时皮影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3.大鼓鼓词。大鼓鼓词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篇四种。长、中篇称之为“书”,短篇称之为“段”,微篇称之为“书帽”。其中以“书段”的文学艺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文学性最强的要数子弟书段。大鼓多以艺人转抄传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朝后期才出现了抄本和为数不多的刻本、石印本。
上述这些源于地方文化的书籍、文献多为纸质文本,其中还有不少毛纸手抄本,它们流散于本地民间,历经了晚清至今的百余年时光,经历了民国战乱和十年浩劫,幸存者已弥足珍贵,故收集工作亦是抢救性质的工作;贮存、研究和使用于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地方旅游业,是地方图书馆的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而调查、收集、整理,是这一工程的开端和主要环节。endprint
四、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出版部门选编了一些评剧剧本选集。其中,大部分已经作为地方文化的纸质载体收入馆藏。此外,还有一些近年演出的音像制品也收入馆藏。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国时期乃至晚清时期出版刊发的评剧、皮影、大鼓的多种作品散落在民间,在地方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中已珍稀罕见。要完成这一工程,需要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理清历史线索,摸清蕴藏情况,编制地方文化缺藏目录和特征目录。这里,将初步调查的缺藏和特征目录简列如下,以期引起发掘收集的重视。
1.评剧剧本。①民国初期北平泰山堂书庄刊印版本:《蹦蹦戏大观》、《剧名伶真词》、《龙嫖院》、《循环报》、《全本珍珠衫》(略);②民国初期北平打磨厂学古堂刊印蹦蹦戏版本:《枪毙老妈》、《枪毙驼龙》、《狠毒计》、《宝玉探病》、《打狗劝夫》、《败子回头》(略);③民国中期北平打磨厂学古堂刊印莲花落、评剧版本:《芙蓉花落子》、《夜审周子琴》、《姚献杀妻》、《借女吊孝》、《评剧大观》(略);④民国中期上海大成书局发行版本:《尼姑思凡》、《珍珠汗衫》、《井台会》(略);⑤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宝文堂印行版本:《何氏卖身》、《高成借嫂》、《花魁从良》、《李桂香打柴》(略);⑥另外,早期的评剧手抄本尤其是仅存的评剧始祖成兆才的手稿,如:成兆才手抄本《花为媒》、成兆才记《花为媒(附郑阁秀拜寿)》、成兆才手稿《百年遗恨》、成兆才手稿《潘才诡计娶表妹》,均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孤本。
2.石印影卷。皮影戏剧目很多,历代大部头的连台戏至少有500多部。流散在冀东地区的大部头连台戏如《五峰会》、《二度梅》、《宝珠钗》等有130多部。因年代久远,又流散于民间,现存已经很少。现将流散在冀东的部分石印本书目(约五十余种)简列如下:宣统年间上海德和义书局、奉天德和义书局版本:《二度梅》、《天竺国》;民国初期上海江东茂记书局版本:《铁树开花》、《分龙会》;《牧羊关》、《六月雪》、《江东桥》(略);民国初期上海经山书局版本:《全林寺》、《龙门阵》、《桃花扇》、《汴梁图》、《镇冤塔》(略)。
3.大鼓鼓词。大鼓以艺人口头传唱为主要流传形式,清朝后期才出现的诸如文萃堂刻本、民国槐阴山房及上海炼石书局石印本的刻本、石印本。①长、中篇书:《响马传》、《施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大八义》、《小八义》、《包公案》(略);②书段:《晴雯撕扇》、《草船借箭》、《《闹天宫》、《蓝桥会》(略);③书帽:《官衔叹》、《长随叹》、《老斗叹》、《喜舞歌》(略)。此外,还有与上述文化门类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相关的地方文献,如艺术宗谱、传记资料、手抄文本、信札、杂记等。对这些流散在民间的宝贵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地搜集、整理,不仅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而且对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五、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出生于滦南的历史名人,如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中国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皮影大王”张绳武、“一代天骄”靳派大鼓艺术创始人靳文然等;越来越关注发生在滦南的历史事件;越来越关注由当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生成的地方文化。近两年,滦南县发挥本地独特文化的优势,将元代那颜倴盏开凿的通津河,开发成列入“唐山八景”之一的“北河水城”。并建成以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命名的“兆才大街”,以“三枝花”寓意的“三亭苑”,以杨三姐(三娥)告状为背景的“三娥苑”,以承载评剧、皮影、大鼓的演出、展览、研究、发展的文化基地“成兆才大戏院”、“评剧博物馆”和元代风情一条街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景观。
地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只有深入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并不断地将文化融入其间,赋予上述文化基地深邃的文化内涵,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方兴未艾的地方文化建设中,地方公共图书馆要担起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重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尽其心,竭其力,当其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