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飞+曹耕硕+陈乐然+王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强,尤其是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学生社团中的为数不多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科技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校优良学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实验室环境下的科技社团的研究发现,高校科技社团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高校科技社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8-02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市场研究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逐渐由“重学历”转化为“重能力”,意在考查大学毕业生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角色,为单位创造效益。简言之,招聘方希望雇用具有较高科技创新素质、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毕业生,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实验室开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科技创新一直是学社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的特色所在,而实验室开放是不断涌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孵化基地。近年来,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社积极推动实验室与社会服务相联系,先后参与了青岛滨海学院钟楼结构检测,泰安岱岳区六座水库的安全鉴定,临沂市平邑县吴家庄水库的安全鉴定,肥城矿业集团工程选址,莱芜市雪野水库水工模型试验等30余项实践工程,并为肥城、莱芜及新泰等地区做了大量的土工实验,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以各项科技创新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山东大学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全国水利院校十佳未来水利之星评选等活动中去。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成员,在行知学社骨干成员的带头下,行知学社于2012年12月份申报成功了33项SRT项目,于2013年3月份成功申报了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其中3项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3项为学校重点资助项目。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实验室开放的环境下,行知学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成果出自实验室”。
二、以赛促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行知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注重的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社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动手实践,目的在于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潜在的专业意识,为进行下一步科技创新做好充分准备。行知学社通过举办各种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科技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交流”的良性循环模式。实践证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社会活动空间;而且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综合利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的影响与实效(以行知学社为例)
1.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素质提供平台。通过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成败已成为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行知学社在实验室开放的环境下有所发展,致力于打造以实验室为依托科技创新平台。自社团成立以来,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团结协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验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转化为主动汲取知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实践创新性。学社致力于打造创新合作平台,避免了他们在学习中单枪匹马的个人单干主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交流合作中切实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从而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建立“学业导师”制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学生思想机制发展不均衡,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师长、挚友提出的建议置若罔闻。学业导师不仅要在学术学习上对其进行指导,更要在职业发展、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以实现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行知学社指导教师王晖老师特别重视通过言传身教来优化学生的性格,通过与学生的平时接触、交流,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以防问题的堆积压垮学生。通过让学生体会成功与失败的落差感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最终的成功就是由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塑造出来的。
3.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型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近年来,学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铜奖2项;“国泰·华新杯”第三届山东省高校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水利院校第三届十佳未来水利之星评选获得创业之星、奉献之星提名等优异成绩。通过在各项大赛中优异成绩的取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贡献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竞赛中涌现出的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通过“以老带新”,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碰撞,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以成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自行知学社成立以来,通过实验室开放、举办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科技创新的同时让其深入科创领域中,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含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科技创新项目从认识到动手实践,进而顺利完成项目。通过这个从认识到实践过程,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切身体会到在探索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在科创中从历经风雨后遇见彩虹那一刻的激动和兴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他们的大学生活将更加充实完整。
参考文献:
[1]王晖,王吉进,周佳权,高雁.大学生科技社团在高校学生培养中重要意义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2]柳爱娜,周佳权,刘林,李闪,季家艳,王晖.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徐亚清.加入WTO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5]韩露.论“入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5).
第一作者:唐飞(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仪器研发,并多次资助大学贫困生。
通讯作者:王晖(1971-),男,实验师,主要从事力学结构实验研究和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