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宝藏

2014-08-30 03:18赵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8期
关键词:呼兰河萧红祖父

赵佳

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透视文本,触摸文本中隐藏着的人生智慧。

尽管现行的语文教材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以本为本”。一篇名家名作,遇上一位“生吞活剥”的老师,那它对学生而言就是背诵的任务、学习的负担;反之,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在语文教材里都能挖掘宝藏,在教法学法上求取突破,那么或许一篇平淡无奇的课文也能品出一丝甘甜。

一、整合教材,形成一条“纵贯线”

从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上来看,会以一个单元为结节,将体裁相同、选材类似、主题方向一致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譬如童话单元、名人故事单元、历史故事单元等。这些内容每册语文书中都有涉及,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六年十二册语文书拆开装订线、按照类别重新归类摆放?我们是不是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课文之前,对已学课文做一些回顾,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知教材的“连贯性”,在这样的自我思索和选择归纳中,形成一条“纵贯线”?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时,由于《江南春》、《春日偶成》都是与春天有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春夜喜雨》、《春晓》、《绝句》、《清明》等描写春天的古诗,从不同诗人的笔下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但每一首诗又有不同的切入口,所以回顾的过程也是对描写角度的感悟。再去学习《江南春》、《春日偶成》时,又会发现这两首诗与以往所学的不同:它们不单纯地在描写春天的景物,而是在写景的基础上,借古讽今或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学时,联系到之前的几首古诗形成一个以“春”为主题的系列古诗赏析,但又突破以往所掌握的诗文内容——不仅欣赏诗中的美景,更让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感怀、借景抒情的真实写作意图。

二、丰富教材,完成一次“深呼吸”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遵循先教学生字词、再理清文章的脉络、接着逐句逐段的分析、最后概括总结主题的教学步骤,难免会枯燥。我们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适时地调整教学时间,“粗读”较易理解的课文,“精读”较为深刻的课文,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读本,让学生接收更多的语文讯息,品读更多的类似文本,完成对语文教材的一次“深呼吸”。譬如在教学著名作家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在引领学生精读了课文之后,教者设计了两个环节来超越文本,第一步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了吗?”学生结合刚刚所学,感悟到: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萧红一生坎坷,历经苦难,但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所以才会对那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第二步向学生介绍《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记住萧红,记住《祖父的园子》,记住这份浓浓的祖孙情,也深深地记住了《呼兰河传》这本值得一读的书。

三、突破教材,打开一个“新空间”

语文是母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譬如,三年级下册的科学小品文《跟踪台风的卫星》中讲到气象卫星的强大功能,讲到它对于台风的跟踪预报,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课后安排了学生完成一项选做题:“了解一下,还有哪些卫星?它们又各有什么本领?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选题,使学生从课文走向广阔的知识园地,让学习成为一个搜集、整合、理解、运用知识的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初步了解科学常识,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

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内精读,课外泛读,才能达到突破教材,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空间”。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三顾茅庐》后,学生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这时抓住时机,布置学生去阅读这部名著,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共鸣。有条件的,再在班上开展三国故事会、读后交流会或三国知识竞赛,从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安排多项综合性学习,以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呼兰河萧红祖父
祖父瓷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读《呼兰河传》有感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祖父的一封信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