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
摘 要:文章从机场安全管理体系出发,讨论了安全管理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并讨论了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52-02
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加强机场安全管理,以提高航空安全运营的水平。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四大支柱”包括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等四部分。其中,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
机场作为客货集散中心,是民航业最重要的重要载体,是民航安全的重要节点。据业内统计,有70%~80%的事故发生在机场或机场附近区域,说明机场对航空业安全健康地发展十分重要。随着中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如何進一步提高机场的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而且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1.1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
①基本概念。机场安全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影响机场安全运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安全政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对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从而提高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②体系组成。一般而言,机场SMS中风险管理体系由系统和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③基本流程。机场风险管理的流程是通过全面、详细的系统和工作分析,识别出机场运作系统或操作流程中各环节危险源,适用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种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此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而通过判断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实现对风险的闭环管理。其流程如图1所示。
1.2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评价
目前国内各大小机场均推行SMS的的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SMS,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成绩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监管体制和制度,建立安了一整套安全审计、安全评估、运行监察流程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确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管理思路,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等等。但总体上来说,全国在探索实行SMS管理中仍处于初步阶段。
在风险管理上,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的方法,收效不是很明显。主要是:①对危险源识别多为静态管理,没有实时进行动态更新,建立新的危险源信息库,将SMS风险管理应用于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成为“守株待兔”。②对风险分析和评价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③风险控制手段不是很成熟全面,相对落后。④中国民航管理当局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可以让各机场运行管理中能够普遍借鉴或参照的风险管控模式,没有总结归纳出成熟可靠的风险管控办法。目前机场风险管理整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说,针对各种风险源,如何进行风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是各机场风险管理者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难题。
1.3 实施SMS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的机场风险管理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①风险辨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机场全体管理和运作人员全体广泛参与度不够,仅仅是操作性岗位特别强调和重视,领导层和辅助管理岗位对此重视和参与程序不高;风险辨识缺乏动态识别和更新机制,危险源信息库更新不及时;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全员培训力度和深度不够,涉及层面少。②风险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风险评价的量化和分析机制,如果某些方面的风险突然增加时,往往由于缺乏量化分析,没办法从根本上管控。③风险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很多风险能够识别和评价,但在整改措施和力度上往往跟不上,导致“虎头蛇尾”。
2 机场风险管理的实施要求
为确保机场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针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笔者经过研究,在具体操作流程上提出如下要求。
2.1 系统与工作分析
系统和工作分析是风险管理的起始阶段和重要基础,其工作质量决定着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谓的系统,是指保障飞机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相对独立的部分,如飞行运行、运行控制、机务维修、客舱服务、地面保障、货物运输等系统。所谓的工作,是指为实现系统功能所设定的一系列流程。在系统和工作分析时必须应用“SHEL模型”,涉及到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和人员(Lifeware)等各种因素,评估上述要素的影响程度和相互影响。其结果体现为《运行流程分解表》及《系统和工作分析表》。
2.2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是指在系统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流程与SHEL要素编制的“网”,来查找机场运行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找出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除了关注所识别出危险源的数量和质量外,深层次、根源性的危险源要特别关注,还要注重研究危险源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建立机场的危险源信息库,并实时动态更新和维护。在危险源识别方法上,总体上可以采用“目标推导法”、“要素分析法”和“事件推导法”等,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提高保障水平和危险源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急需开发和应用更多新的危险源识别方法。
2.3 风险分析
根据机场事先所确定的等级标准,对已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有效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目前,大多数机场采用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LEC法)等两种方法分析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实施风险分析涉及到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危险源在环境中的暴露程度等要素。风险分析的结果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并为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风险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具体应用需依据实际应用情况、历史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工作经验以及领导的价值取向来选定。为满足不断变化的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风险分析方法,开发出更多新的风险分析方法。
2.4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应根据风险矩阵明确的危险源风险分布状况,确定风险控制优先等级,为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①明确机场各运行安全管理层级中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权限、责任和程序。②明确机场风险的分布状况、责任分配状况及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③评价已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5 风险控制
各机场一般会事先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如风险消除、风险减少、风险转移和风险隔离等。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所可能产生的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范围内。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时,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效果和采取措施的难度等因素,以及有效性和可行性,确保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的风险控制效果。
3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
针对目前机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要建立以周期性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专项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
3.1 周期性动态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动态风险管理周期为6个月。每一周期结束,要分析危险源产生或消除的情况,及时更新机场危险源信息库,分析机场危险源分布状态、变化规律,明确各系统下一周期危险源的重点和关键点,并调整相关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
3.2 系统风险动态管理
风险管理的系统评价功能能够反馈出机场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新的危险源以及无效的控制措施,通过开展相应的分析、识别和评价,确认新危险源的有效性,修改无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地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3.3 专项风险管理
当运行需求、运行技术、与运行相关的组织机构或关键人员发生变化,与运行相关的系统硬件、软件发生变化,及运行政策发生变化等等情况下,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危险源,或使得现有危险源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启动专项风险管理。
当出现专题风险项目时,首先应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将专题项目中的因素与相关系统和工作流程相结合开展系统和工作分析,开展危险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4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配套措施
4.1 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员工队伍素质密切相关,这些素质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管理技能、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空管安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主要出路在于:①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建设结构合理、人员比例适宜的人才队伍。②注重空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更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③提升各层级的执行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2 建立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用高度流程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规范机场机场安全运行,必须借助完善的管理文件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本机场的安全政策和方针、安全目标、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运行层面的一系列高效、易于操作的风险管理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从而使机场员工能够以文件为依据,指导实际作业。
4.3 加强风险管理效果监控
机场风险管理的效果必须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采用的风险管理程序贯穿系统、任务和活动的全部过程,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等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用来保证机场的风险管理在机场管理层和各部门得到持续有效运行的执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索.中小型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2] 李奎,李雪强.航安全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3] 李庆明.航空公司安全管理體系的构建浅析[D].广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