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2014-08-30 03:57赵万红朱名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赵万红,朱名安,董 红

(湖北医药学院 a.基础医学院;b.口腔医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赵万红a,朱名安a,董 红b

(湖北医药学院 a.基础医学院;b.口腔医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本科生导师制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国内许多高校正在进行尝试。文章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其重要意义,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意义;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社会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作为牛津大学的教学传统,被牛津人自豪地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仿效该制度的英美大学普遍受益。进入21世纪,导师制先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高校试行,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我国本科培养模式正处于从传统的辅导员+专业教师班级授课模式向导师制转变的过渡时期,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传统的辅导员制,一个辅导员指导一个或多个班级,班级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要实现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培养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尽管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按同一标准录取,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相同老师的教学和管理,但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生活方式仍然有较大差异。按照辅导员制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才,而导师制是小规模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负责1~3个本科生的培养,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个人的优势得以发挥,不足得以加强,成为特点鲜明的专业人才。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参与开展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研究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通过实践,学习导师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克服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独立选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科研工作。或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尽早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可以更早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为以后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3.有利于弥补学分制的不足。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实行了学分制。其优点较多;增强教师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但也存在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而实行导师制,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熟悉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和有关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阅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学习方法、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共同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克服学分制的不足,保留学分制的优点,开展个性化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有利于教学与管理的统一。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是以班级为核心的辅导员管理制,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进行,而教学工作由教师负责,两者之间缺乏联系。辅导员通过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生活上的管理也是程式化的,因为辅导员不参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深入了解,也就无法深入交流,辅导员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辅导员队伍普遍由青年教师组成,较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专业教师只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主要局限于课堂上,课后一般情况下,学生见不到老师,教师与学生距离较远,只管教学,在育人方面明显不足。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专业等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构建了师生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统一。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固然意义重大,但它却是绅士文化孕育下的独特产物,是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提出了挑战。许多高校通过几年实践,发现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足,需要加大宣传,加强培训。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强调因材施教。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导师制基本上针对所谓的优秀学生,成绩一般学生或差生基本没有资格参加,这与实行导师制的初衷是相悖的,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独立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判断能力,应该让他们依个性自由发展,不应该给予过多的干预。这是对导师制认识的误区。导师制强调长者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还有教师认为,实行导师制,实质是给教师提供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参与或承担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仅此而已。至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部分学生认为,导师制只是学校的一种制度,并不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导致缺乏积极主动性。针对以上认识误区,学校、学院应该加强导师制的宣传工作,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让教师、学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目的以及实施办法,提高教师、学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确保导师制惠及全体师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湖北医药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召开了导师聘任大会,并对导师制的意义进行了专题讲座,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实施办法,广大教师积极应聘导师,全体学生参与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师生比过低,必须扩大导师范围。导师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模式依赖高师生比,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尽管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尤其在二本院校,由于生均财政拨款和其他各方面的经费支持远低于一本学校,所以扩大招生规模成为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师生比过低,有的甚至低于1∶30,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建议,一方面,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进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扩大导师范围,不只局限于本专业教师,也可以是相近专业教师,甚至是退休教师或校外知识分子。

3.导师职责定位不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否则,导师不知道“怎么导”“导什么”。不同高校对导师的职责定位不完全一致,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责规定比较模糊,重点不清楚,可操作性不强,容易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承担本科生培养的导师主要发挥科研导师的作用,类似研究生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思想、生活的指导则很少。在职责方面,与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互有重叠,这样在安排工作内容时,在时间、内容、引导方式、观点方面,可能会发生冲突,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一方面,要明确导师的职责。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指导思想、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指导选课,制订学习计划等。对高年级学生,要安排科研工作,可以是参与教师的科研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导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择业,并尽自己所能推荐学生就业;另一方面,要明确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职责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重点。辅导员应专注于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导师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使导师制与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实现无缝对接。

4.师生交流不平等,应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互动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先决条件。但凡成功的教育,无不体现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导师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导师才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提高指导效果。然而,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导师往往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谆谆教导,学生则习惯于洗耳恭听,互动不足,教师难以准确细致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妨碍导师制的实施。因此,导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采取集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如电话、电子邮件、QQ等加强交流和沟通,使沟通方式多样化,不能让学生觉得导师落伍,不熟悉新型交流方式。在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中,要注意与学生做朋友,平等相待。对学生提出的困惑,遇到的困难,要直接面对,明确答复,帮助解决,增加相互间的信任,保证交流顺畅。

总之,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国情的变化,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相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3]张之顺,段庆.高校本科导师制之探究[J].科教文汇,2007,12(中旬刊):10,14.

[4]朱瑞新,刘琦,曹志伟.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11.

[5]蒋喜锋,刘小强.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64-67.

[6]吕绍明.互动与引导:双主体理论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两种表现形态[J].教育学研究,2006,(4):129-132.

G642.0

A

1674-9324(2014)35-0003-03

湖北医药学院省校两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015)。

赵万红(1970-),男,陕西宝鸡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从事药理学及医学教育研究。

董红,湖北医药学院口腔医学院。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