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经典理论看中医定量思想的雏形※

2014-08-30 07:09李雯雯郭梦倩马鹏飞
河北中医 2014年1期
关键词:少阳中医学定性

李雯雯 朱 雪 郭梦倩 马鹏飞 张 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1)

学术探讨

从中医经典理论看中医定量思想的雏形※

李雯雯 朱 雪1郭梦倩 马鹏飞 张 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1)

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基础理论

定量分析法在医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追溯其雏形,定量思想早已贯穿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各个方面,如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均渗透了较多的定量理论,对中医学定量理论的发展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将从中医经典理论角度,论述定量思想在中医学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1 定量的基本概念

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思想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量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在大部分领域的变化都可以用量来衡量,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抽象的单位,如热功当量指热量与功的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热功当量的单位有焦耳、卡等。定量思想在医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早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可以展现其雏形。在中医学中,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有助于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促进循证中医药的发展[1]。

2 定量思想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的体现

2.1 病因方面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疾病提出了量度的概念。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恍惚之数,起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素问·玉版论要》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这里的“揆度”即是对疾病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指出“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风、寒、暑、湿、燥、火,能促进万物的生长,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因此统称为“六气”。然而,当气候异常变化,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时,六气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伤害人体,称之为“六淫”。六气转变成六淫,需有太过或不及等条件,即要经过一定原始量的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暴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恐伤肾等,同样包含了一种量的变化[2]。

2.2 病机研究 定量病理学是用各种手段及分析方法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量化角度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病变形态及功能代谢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传统病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及补充。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病理机制的解释也采用了定性定量双重分析的方法。“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分别是阴值和阳值小于了阴阳阈值,导致相应的阳值或阴值偏多。“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则又分别是阴值和阳值大于了阴阳阈值。阴阳两虚是阴阳阈值均低于了正常,而阴阳两盛则是超过了正常。发热在《伤寒论》中尽管未按体温高低划分,但也反映出一定的量与质的不同。发热在古文献中有微热、无大热、淅淅发热、灼热、蒸蒸发热、潮热等不同,并渐次反映出热度之由低到高。正如郭子光教授所说“从少阳的寒热往来,到太阳的恶寒发热,再到阳明的但热不寒,反映着不同程度的阳盛”。同样,厥阴的厥热互见,太阴的脏有寒,少阴的无热恶寒,则又反映着不同程度的阴盛。以少阳病的某些病证看,基本病机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若邪留少阳、枢机不利同时影响到三焦,使其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停;若疾病进一步发展,不但邪陷少阳、三焦壅滞、痰饮内结,进一步心神被扰,可引发神昏、谵语等症[3]。以上方证均以邪郁少阳为基础,但疾病的演化程度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症状,这体现了对疾病病性多少的估计及把握,也体现了定量的思想。

2.4 治疗方面 在治疗方面,中医经典理论也渗透了定量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发扬之,因其重而少减之,因其衰而彰逐之。”指出了病证轻重不同,决定了治则治法的选择。病初起时轻而浅,可通过针刺而获愈;当病势正盛之时,要待其稍衰之后刺治,方能取效。病轻浅,宜宣散;病深重,使之逐步减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基本的治疗原则,其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超过了阴阳阈值),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虚者补之”则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小于阴阳阈值)的病证,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其目的都是想通过阴阳双方量的调整,以达到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临床组方也是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药之轻重、方之大小反推出证的轻重缓急。“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是以药味之多少,通过数量说明制方之大、中、小。又如太阳表证分为中风和伤寒,前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后者以麻黄汤峻发其汗,而介于二者之间的证型,则又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分别治疗。在方剂组成上,桂枝二麻黄一汤用桂枝汤方量的5/12,用麻黄汤的2/9,以微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则各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方量的1/3,以小发其汗。揭示太阳表证的发汗法便有调和营卫、微汗、小汗、峻汗之不等,也体现了方剂配伍方面的定量组成法。《伤寒论》指出,如果燥热内实初结,热邪较轻,宜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证热邪有所加重,大便己变硬,且有汗出、潮热等热象,尚有谵语等神志症状;显然大承气汤证热邪最重,已见“澹语,有潮热、胃中有燥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甚至出现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等严重的神志症状;麻子仁丸证胃热肠燥,兼有阴伤,热的程度比三承气汤证明显为轻;而猪胆汁或蜜煎方证以津液内枯为主,仅有轻度燥热,热的定量为5个方证中最少。以上论述体现了精细的定量思想及定量辨证论治方法。

3 结 语

定量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医经典理论。定量理论是对定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使中医学体系更趋完善和严密,更具有科学性。只是由于学科特点的限制,中医理论中的定量研究只引入了现代科学定量分析法的理论及思想基础,缺乏一定的精确性。且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定量分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性,定量分析仅限于文字描述,很少有具体数值做为参数。比如阴和阳、气和血、虚和实、寒和热等都是相对的,互为存在的,一方偏少,则另一方相对偏多;发热通过淅淅发热、潮热、壮热、蒸蒸发热等来描述发热的程度。中医经典理论只是用这种相对的方式说明量的多少,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相信随着中医经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多学科渗透,中医学在定量研究方法上将取得较大的突破。定量思想在经典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中医学不断科学化、精确化、量化、标准化。

[1] 刘建平.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模式[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1-586.

[2] 李金田.试论定量分析法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4(4):59-60.

[3] 郦永平.《伤寒论》定量辨证思想初探[J].中医研究,1997,10(4):6-9.

[4] 刘玉良,李其忠.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54-56.

[5] 徐迪华.量(级)值概念在四诊从舍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学报,1989,4(2):32-35.

(本文编辑:石 康)

《河北中医》杂志愿与您携手共创辉煌

※ 项目来源:“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ts20110819);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GGH21811)

李雯雯(1987—),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肺病学。

R229

A

1002-2619(2014)01-0114-02

2013-04-17)

△ 通讯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山东 济南 250011

猜你喜欢
少阳中医学定性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