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晴,余小莉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其幸存者经历了急性的身体与心理创伤。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分不同年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以期望患者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同时康复。
1一般资料2008年7月~11月,本科收治36例四川地震灾区康复住院患者,男性21例,女性15例; 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 儿童组(3~12岁)6例,成年组(29~60岁)23例,老年组(>61岁)7例。致伤原因: 32例为地震时房屋垮塌,山石滚落砸伤,4例为地震时跳楼摔伤。其中成年组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 老年组合并高血压4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2例,肺气肿2例。本组患者胸腔闭式引流6例,截肢1例,清创外固定1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例,肠切除或修补10例,脾切除2例,肝修补2例,剖腹探查1例。
2基础护理术前、术中、术后均严格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操作。参与基础疾病护理的人员均具有专业的操作能力,身心健康,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
3心理护理
3.1儿童组 儿童不但会因灾难经验有退缩行为产生,而且会对灾难与死亡有离奇的解释。我们借鉴台湾大地震后针对儿童采用的康复护理方法[1],即小组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首先,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给孩子树立榜样,然后对孩子们进行分组训练,这样有助于降低孤独感,扩大交往,在短时间内又可以认识新朋友; 其次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游戏。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孩子在做游戏时身心放松,心情愉快,减轻孤独、恐惧感,帮助儿童走出地震带来的社会关系改变和心理阴影,以达到培养良好的性格,减轻心理障碍发生等。同时在孩子休息安静时播放节奏欢快的儿童音乐,让音乐感染儿童,与孩子作内心对话,帮助孩子表达心灵深处难以言语的各种情感。最后让孩子们通过专题的地震绘画,表达内心的恐惧,宣泄其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从而达到与心理治疗中的系统脱敏、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治疗的效果。
3.2中年组 首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个性、心理状况,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配合行为干预,有意识地进行放松和深呼吸训练,配合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等使伤员逐渐具有安全感、归宿感和信任感[2-3]。而认知功能干预让其能够正确面对现实,借助新闻媒体让大家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目前及未来生活、工作的关怀与重视,重点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安置政策,对未来重建家园充满希望并树立起信心。
3.3老年组 首先积极治疗老年病人的基础疾病,减轻其身体痛苦,同时配合家人给予感情支持,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患者担心住院期间给家庭带来不便和困难,表现为精神忧郁、焦虑,此期的心理疏导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直接影响疾病恢复,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和个体特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家属经常探视,让患者得到家人的照顾和护理。对失去家属及亲人的患者,我们鼓励其他病友与患者互相交谈、安慰和鼓励, 以达到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对老年组的心理护理应更加注重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解除其后顾之忧[3],让他们觉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4评定分别在入院当天、出院前1天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成年组和老年组问卷内容包括: 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 )评定; 儿童组则采用青少年焦虑量表(SCARED-41),总分≥25者判定为焦虑; 按照Kovacs青少年抑郁量表(children depression inventory,CDI),总分≥20判定为抑郁; 同时各组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R,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对患者是否具有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行评定[4-5]。
5结果入院当天无论是儿童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均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在成年和老年患者中抑郁情绪的出现较儿童组显著增加,但在经过医院的手术与康复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情况明显好转,36例地震伤员未发生自杀行为,也未出现明显的PTSD症状(表1)。
表1 各组患者出现负面心理反应的人数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心理放松疗法可以快速地降低多种身心疾病患者的应激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减轻躯体疼痛,改善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远期生活质量[2,4]。地震这类突发性灾难后,恢复期儿童常常出现焦虑、烦躁、恐惧、冲动、警觉性高等症状,并时常出现从噩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甚至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等躯体症状。入院时,我们详细了解孩子病情、心理状况和爱好等,通过与其它小朋友分组进行游戏、画画以及听音乐等集体活动,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与患儿建立朋友关系,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增加安全感,减轻孩子对灾难的恐惧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6]。
成年患者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通常他们的意志更坚定、情绪更稳定,但因承受较多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在我们收治的23例成年人中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5]。经过我们一系列的康复心理护理措施,患者逐渐从灾难中走出,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得到缓解,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和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老年人通常处于弱势群体,在面对灾难时容易产生孤独、绝望的情绪,而且大部分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本组中7例老年患者入院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与抑郁症状,患者不由自主地回想地震时的经历,反复出现地震时的恶梦,不能入睡,不由自主地呼唤亲人的名字,无安全感,恐惧感和无助感强烈,性格变得异常暴躁。但在进入医院治疗后,均未出现自杀行为,也未出现明显的PTSD症状[7],这可能是因为伤员在受伤初期对自己的病情、家人的安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况等不可预计,而在后期的救助过程中,通过医院的关怀和心理护理的疏导等,使得伤员的病情稳定,情绪好转,对未来重获信心,焦虑等症状消减。同时由于PTSD的病程一般较长,而我们所调查的时间距离创伤事件的发生较近,此时可能还未完全表现出PTSD的三大核心症状。
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理负面反应,使患者在身体康复的同时具有健康的心理,减轻或防止严重创伤事件对其的影响,从而使患者能正确面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蒋明全.地震受灾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及干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6(6):21-22.
[2] 刘松怀,梁志锋,金福英,等.地震伤残者应用心理放松疗法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77-679.
[3] 祁长凤,刘松怀,张拉艳,等.地震伤残者的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80-682.
[4] 马学尧,刘欢,陈静.妇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5(4):301-305.
[5] 李静,李小麟,张伟,等.汶川地震受伤人群心理卫生服务原则及初步实践[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3-4.
[6] 谭晓婧,掌永莉.灾区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援助技术[C].全国灾害护理学技术交流论文汇编,2009:126.
[7] 曾晓梅,蒋春燕,罗娇,等.地震伤员心理状况及康复护理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