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庆信
摘要:邱膏泽先生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解放后,他毅然将私营奶牛产业无私贡献给国家,投身新中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先后担任成都高级农技职业学校畜牧科主任、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系副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水牛协会副会长、湖北省畜牧兽医协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奶牛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从事养牛业科学研究数十年,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硕果累累。2014年是邱老逝世10周年,特撰文缅怀。以鞭策后人。邱先生襟怀坦荡、待人诚恳、忠厚淳朴、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养牛科技事业 ;先驱 ;缅怀
中图分类号:I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94-03
邱膏泽先生是1985年调到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的第一位良师,笔者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开始笔者的第一项研究课题“水牛杂交改良综合利用配套技术的研究”。届时邱老已74岁高龄,在老人家亲临现场、孜孜不倦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课题任务。转眼间邱老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他那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时而在笔者的脑海中显现,忍不住撰写一篇缅怀邱老的文章,唯恐不能全面反映其一生的丰硕业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在有一些历史资料可供参考。缅怀前辈是为了鞭策后人,邱先生襟怀坦荡、待人诚恳、忠厚淳朴、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无私奉献,投身新中国的农业科研事业
邱膏泽先生1911年生于四川省华阳县,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本科。毕业后,租赁四川省实业厅公地3.33hm2,成立“成都牧场股份有限公司”,邱老兼经营管理和技术领导于一身,担任乳牛场场长。因采取预售奶票、每天送奶上门等全新的营销方式,奶牛场很快发展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联合近郊的30多家奶牛场成立成都奶牛协会,通过改变经营方式、统一奶价、监督奶质、改良牛群,使奶牛养殖业成为成都的新兴行业。1949解放后,正值国家正用人之际,他毅然放弃私营奶牛产业,投身新中国的农业科研事业。他的公司股票及大笔资产于1952年全部转入成都食品公司上交国家,个人分文未取。
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邱膏泽先生投身农业科研事业后,先后担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成都高级农技职业学校教员和畜牧科主任、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和助理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中国水牛协会副会长、湖北省畜牧兽医协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奶牛协会副会长。从事养牛业科学研究数十年,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硕果累累。
2.1 牛品种资源调查、保种和利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摸清我国中南地区牛种的资源,邱膏泽先生会同其他同志一起,深入河南、湖南、湖北三省的广大农村,对南阳黄牛、两湖水牛、湖北黄牛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并提出和采取了合理的保存、利用方案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养牛业的发展。
1953年,邱先生与河南省农业厅合作,调查了南阳黄牛产区的生态环境、社会条件、数量和分布,总结了群众选种及饲养管理经验,研究了南阳黄牛的品种类型、特征、特性、生长发育及役、肉生产性能。调查后,配合河南省和南阳专署有关部门,在产区建立南阳黄牛选育辅导站,组织农民选种选配,改进饲养管理。1957~1958年,邱先生在邓县指导、帮助建立了南阳黄牛种牛场,制定出选种标准、选种制度和方法,对牛群进行了鉴定整理,写出“南阳牛选种标准及鉴定”报告,为南阳牛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1960年建立南阳黄牛研究所奠定了基础。此项成果不仅肯定了南阳黄牛是我国地方良种黄牛,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提高了对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认识,推动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
1954年,邱先生主持,对湖南滨湖水牛进行调查,摸清其产区为洞庭湖畔和资、湘、沅、澧四水的下游,以及其体形特点、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等,并指导当地于20世纪60年代在华容县建立了滨湖水牛场。
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邱先生主持对湖北省省丘陵、山区和湖区的水牛进行了普查,将平原湖区的水牛定名为“湖区水牛”,丘陵地区以当阳县所产水牛为代表定名为“当阳水牛”。1980年组织鉴定认为湖区水牛与当阳水牛的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方法均有一致性,统一命名为“江汉水牛”。这项成果解决了湖北省水牛同种异名的问题,肯定了江汉水牛是我国地方良种水牛,并对江汉水牛的繁殖生理、肉用性能及其杂交改良进行了研究,为后来的水牛改良提供了方向。
1973年,邱先生主持在竹山县进行庙垭黄牛考察,观察其体形外貌是典型的华南黄牛型,与华北型秦川牛没有血缘关系,产区在大巴山脉南麓郧阳地区的几个县。1982年重新命名为“郧巴黄牛”。
通过对三省牛资源调查,发掘出3个水牛、5个黄牛地方良种。其中南阳黄牛被列为国家级地方良种;湖南滨湖水牛及湖北江汉水牛被列入全国良种水牛;定为省级良种牛的有郧巴黄牛、黄陂黄牛、枣北黄牛、恩施黄牛和恩施水牛。“江汉水牛调查研究”1981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改进三等奖,邱膏泽先生为第一完成人。
2.2 水牛生殖生理研究
邱膏泽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牛生殖生理的学者。1955年深入应山、鄂城、咸宁等县重点进行稠查;1956年在湖北长滩埠农场选定53头沼泽型水牛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生殖生理观察和测定;这之后又多次深入江陵等地考察研究,得出一系列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生产价值的基础资料。如公牛的性成熟期、精液的质量、各种因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母牛的性成熟期、繁殖性能、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及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排卵时间、妊娠期,以及各种因素对母牛繁殖率的影响等,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2.3 拉脱维亚牛适应性观察
为加快湖北省乳牛业发展,1960年从苏联引进拉脱维亚牛22头,该品种奶牛系首次引进我国。邱膏泽先生于1961~1964年主持“拉脱维亚牛适应性观察”课题,对引进后的环境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进行研究观察。研究表明,该品种牛能适应湖北省冬季寒冷、夏季湿热的气候条件;第二、三个泌乳期产奶量3 500~3 800 kg,高者达4 000kg以上;母牛繁殖率85%,犊牛出生重35~41 kg;体质健康,蹄病少,少发病,对饲草的适应性强,耐粗饲,但不抗焦虫病。观察研究结束转入生产群,1967年移交武汉市奶牛公司,对湖北省及武汉市奶牛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4 摩拉水牛选种标准的研究
为了改良地方水牛,湖北省先后引进85头摩拉水牛。由于引进种牛的来源不一,优劣参差不齐,杂交改良的效果也很不一致。为搞好引进摩拉水牛的选育工作,1974年邱膏泽先生主持省科委下达的制定统一选种标准的任务,组织五三农场、省畜牧良种场、钟祥东岳种畜场和荆门县农牧局等单位,对全省各地的摩拉水牛进行外貌和体型审查评定。通过审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制定出以外貌评分和体尺测定为主的“湖北摩拉水牛种畜评选标准”,并提出选种制度和方法及幼畜培育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摩拉水牛的选种选育工作。
2.5 水牛杂交改良的研究
邱膏泽先生是我国最早应用摩拉水牛和尼里一瑞菲水牛改良地方水牛的专家,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努力工作下,到20世纪 70年代中期即已在我省生产出各代杂种水牛4 000多头。1974~1976年期间,邱先生对摩杂一代水牛的生长发育、伇用性能、产乳性能和产肉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
1983年又以72岁的高龄,主持国家经委和湖北省科委下达的“水牛杂交改良综合利用配套技术的研究”课题。作为项目的主持人,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到武昌县龙泉乡蹲点,并身体力行,开展各种试验研究。首先要扩大杂交牛群,邱老亲自对农户的母牛进行直肠检查,确定适宜的配种时间进行冷冻精液的输精,并应用“PRID”控制水母牛发情,使冻精配种的受胎率从最初的11%提高到45%。经过5年的努力,龙泉乡杂交水牛从无到有,达到150多头。在育成一批杂交水母牛的情况下,进入挤奶实验和各种性能的测定。水牛挤奶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邱老亲自下农户,手把手地教给农民挤奶。经综合测定,杂一代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达到1 500多千克;乳脂率达9%,干物质20%,相当于黑白花奶牛的2~3倍;两周岁体重的杂交牛比本地水牛提高32.6%~35.5%,屠宰率提高7.65%,净肉率提高5.68%;育肥试验的结果表明,1周岁杂交小牛的日增重为0.7 kg,比本地水牛高64%;而且杂交水牛比地方水牛具有更好的抗逆性,耐热、耐粗、少发病,在焦虫病疫区未见感染。杂交改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当地水牛业的发展,并在全省和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上述的研究领域,邱膏泽先生发表有很高学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辑出版了“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图谱”等专著。
3 深入实际,解决生产问题
邱膏泽先生30多年来,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江汉平原和滨湖地区因水牛的繁殖率不高,耕牛奇缺,成为困扰当地农牧业生产的一大难题。196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邱先生带领科技人员深入江陵县岑河区三岔公社办水牛繁殖样板。他与同事们经常起五更睡半夜,跟踪观察母牛的发情规律。通过4年的观察研究,摸清当地水牛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母牛劳役过度,不易发情配种。于是提出“改夏配为春配,抓冬膘促春配”和“夜间查情,清晨配种,役繁兼顾”等综合措施,使全公社母牛的繁殖率由19.2%提高到75.5%,由缺牛社变成余牛社。这一经验在全省被迅速推广,为推动湖区耕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尚未建立科技成果评奖制度。与今天的一些获奖成果相比,邱膏泽先生的许多工作,无论其先进性、创新性,还是产生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邱先生几十年努力工作、艰苦奋斗,为我国和我省畜牧生产的发展及畜牧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代表湖北省畜牧科技界参加第一次全国科技规划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先后当选湖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武昌县第七届人大代表,曾获农业部全国水牛改良育种协作组先进工作者和湖北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中国农学会授予“科研、生产、教学50年优秀工作者”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