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
丁文江:男,1953年生,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多次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第五、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挪轻合金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日本九州大学外部评价委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蹇锡高
蹇锡高:男,1946年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 “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等30余项;获包括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元元
李元元:男,1958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吉林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部、省科技一等奖4项(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三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等;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16篇(其中SCI收录92篇,EI收录152篇,ISTP收录3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参编著作3部。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仲平
李仲平:男,1964年生,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副所长,总装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中科院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烧蚀防热、热透波等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在功能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奎岭
丁奎岭:男,1966年生, 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6年:曾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2008年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他引1100余次。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维海
方维海:男,195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光化学反应机理方面研究工作,在国际上该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曾将有效单电子旋轨偶合算符和分子中原子近似方法相结合,在从头算MR-CI水平上,研究自旋禁阻的热解和光解反应;在绝热和非绝热反应速率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小明
冯小明:男,1964年生, 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永舫
李永舫:男,1948年生,博士,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特聘教授;2005年 “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获美国化学会(ACS)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3年入选汤森路透评选的2012年度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在21位入选者中排名并列第二);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SCI他人引用11 500余次,h-因子58。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秀荣
杨秀荣:女,1946年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分子识别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微流控分析化学的研究,针对分析化学的三要素——分析材料、方法及仪器进行了创新发展;发表SCI研究论文278篇,总引用5 571次,总他引5 317次,h-index为41,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5项;发表国内外专著5篇章;合作研制多种新型分析仪器,部分已实现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三),分析化学梁树权奖等。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洪杰
张洪杰:男,1953年生,研究员,博导;现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2年获吉林省政府创新创业人才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31篇,其中IF>3的论文192篇, IF>5的论文58篇,被他人正面引用6 292次;已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国防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 涛
张涛:男,1963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题专家组副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际空间推进会议学术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工业催化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领域,三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他引35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国际专利12件,共授权65件)。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布兴
韩布兴:男, 1957年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热力学与热化学研究室主任;主持和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计划攀登”B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1996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 毅
谢毅:女,1967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步调制,获得了高效热电材料;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解决了其超薄结构无法给出精确原子位置的难题;揭示了系列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的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热电、光电基本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会明
成会明:男,1963年生,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等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非金属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等方法,促进了碳纳米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模板导向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发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提出了可高效储能的层次孔材料设计和电化学电位调控的思路,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研制出块体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批量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碳学会Charles E.Pettinos奖等。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维民
刘维民:男,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Southampton University(英国)、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航天航空润滑、材料摩擦磨损及合成润滑材料研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甘肃省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合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发表(含合作)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含合作)中国发明专利40件,合著《齿轮传动润滑材料》一书;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曾担任SZ-7飞船固体润滑材料空间环境实验项目及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 勇
邱勇: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研究重点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电子学基础理论、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等;担任科技部“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2007年获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8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和最佳发明奖、2009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2009年获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排名不分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