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同时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27-02
自上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我国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一大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势而生,并迅速冲击我国高等教育的固有模块,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以上。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跟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高校思政队伍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对学生沿用专科时期管理模式,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对而言,专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专业较少,生源单一,辅导员管理学生少,主要以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形式,管理难度较小,管理模式比较单一[1]。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缺乏工作的全局意识,没有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设计和思考。学校升本以后,面对管理学生人数突增、学历培养层次增高、生源结构变化较大、专业覆盖面较广等问题,这些辅导员会突然感觉无所适从,工作开展困难的被动局面。
2.新进辅导员学科背景泛化,并缺乏系统培训。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意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校扩招初期,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扩充辅导员队伍。这个时期引进的辅导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并且学科背景泛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专业人才非常少。这种辅导员学历不高、专业泛化、政治基础不牢势必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升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瓶颈[2]。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引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和岗位培训。辅导员引进来后,就被直接上岗“委以重任”,承担少则二、三百,多则五、六百的学生管理任务。这种“勇于挑担子,工作锻炼人”的做法,让很多新进辅导员工作无所适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3.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倦怠心理强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来说,这种角色定位非常模糊,主要表现在:(1)职责模糊。辅导员的全称是“学生政治辅导员”,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但在新建本科院校,这种定位基本上被打破。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学校认为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应该由辅导员负责。这种角色超载现象,严重束缚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思考,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工作“不专一”[3]。(2)角色和身份模糊。目前,在新建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定位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明确了干部身份,走管理岗位;第二种是将辅导员定位为德育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职称评聘待遇;第三种就是近年来新进辅导员实行人事代理或雇员制,明确了辅导员就是学生事务工作者。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对于辅导员来说,都不能很好地定位角色和身份。
4.考核机制不健全,培养发展思路不清晰。在一些新建本科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如有的学校考核权重分配不科学,往往是相关职能部门考核权重过大,忽视院系、专业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有的在考核过程中,不透明、不公开、不反馈,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考核促进提高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应有体现。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困境消解思路
1.提升入职门槛,保证队伍足额配备。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入职门槛,严把质量关,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同时,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要求,合理设定师生比,只有保证辅导员的足额配备,才能有效缓解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工作压力,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学生工作、研究学生工作、细化学生工作。
2.理清隶属关系,明确权责,廓清角色定位。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基本上以“双重”管理模式为主,这从根本上造成了辅导员的隶属关系混乱、责任模糊,再加上学校其他一些职能部门对辅导员混乱的角色期待,造成了辅导员严重的角色冲突。这种现象使很多辅导员感觉自己被“边缘化”,找不到“归属感”。为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隶属关系,即构建辅导员是受学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领导,并根据学生特点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化,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事务、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等方面着手,分流培育适应当今高校学生发展特点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
3.构建学生事务工作“大窗口”,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为避免因各类繁杂事务堆积而造成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同时也为避免学生对辅导员布置活动过多产生厌烦感,增加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整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学生事务的科室,构建学生工作的“大窗口”工作模式,比如可以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依托,成立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住宿、医疗保险、户籍转接、奖助体系等事务性工作的“大窗口”,减少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工作对接的“窗口”,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减少和克服因长期沉冗于学生事务而带来的职业倦怠心理。
4.完善专业化发展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力度。(1)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定位。辅导员专业定位应该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它包含三个方面内涵:一是高等学校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具有同样的专业地位;二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了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领域和专业定位;三是确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2)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确保辅导员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双轨发展渠道畅通,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的观念,在制度框架内,从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视角,完善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的激励机制,保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3)要加强专业化培训力度。在继续提高辅导员“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加大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学习培训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如高校相关部门可通过制定辅导员学习培训计划、设立辅导员专项学习培训基金、设立学生工作创新研究经费,加大辅导员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力度,适时安排外出考察交流、脱产进修、定岗锻炼等方式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5.进一步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全面、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评考核机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4]。通过以考促建,以考促管,可以建立优奖劣汰、有效激励、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人机制。为适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注意把辅导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和能力、自身原专业科研水平等综合进行量化考评,而不能把以上几种能力进行简单的累加或仅就某一方面进行考评,否则考评的结果就不具有科学性,没有说服力。只有科学、系统地考评考核,才能获得具有公信力的考评考核结果,依据考评考核结果来指导辅导员职务、职称的晋升或岗位的交流等,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平.专科学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7.
[2]韩丽颖,杨晓慧.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4-28.
[3]胡敏.高校辅导员责任冲突与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93-95.
[4]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19.
作者简介:李华(1981-),男,山东滕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