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勇
【摘要】 目的 对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 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昏迷指数(GCS)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应以预防为主, 规范的治疗, 适时手术和血压管理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
出血性脑卒中再次出血与患者高血压病史、用药史及治疗干预等关系密切, 必须尽早处理, 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及康复手段干预, 本文对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病例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中男42例, 女27例, 男女比例1.6: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4.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6例, 脑叶出血9例, 小脑出血5例, 脑室出血9例, 平均出血量30.86 ml;抽取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6例, 女22例, 男女比例2.1: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5.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8例, 脑叶出血6例, 小脑出血6例, 脑室出血8例, 平均出血量28.03 ml。两组病例资料伴发病积分和既往史积分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吸氧、脱水、促醒、控制血压治疗, 对有明显手术指征患者首先降低颅内压, 迅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满足手术指征患者积极内科治疗, 控制再出血因素。控制血压低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血糖测<7.0 mmol/L, 血清胆固醇低于6.24 mmol/L, 三酰甘油<3.39 mmol/L。服用阿司匹林50~325 mg或氯吡格雷75mg、或噻氯匹定500 mg进行适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同时采用积极降颅压、重症监护、早期康复介入等综合治疗。
1. 3 观察及评价指标[1, 2]
1. 3. 1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析患者意识、凝视功能、感觉机能、瞳孔反应和足底反射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 3. 2 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 对患者意识、认知、语言、运动等各项状态进行分析, 分数越低, 昏迷程度越严重。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1. 3. 3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对患者康复情况作出评估, 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 >16分为功能下降。总分越高, 生活能力越差。
1. 3. 4 对患者治疗6个月后状态进行评价。①植物状态:无意识, 无自主心跳和呼吸, 偶有睁眼、吸吮、哈欠等局部反应;②严重残疾:有意识, 但认知、言语、躯体运动等功能丧失严重;③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 有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④恢复良好:各项功能恢复良好, 能正常社交活动或恢复工作;⑤完全恢复:意识、认知、语言、运动完全正常, 无明显后遗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 两组NIHSS、GCS、ADL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NIHSS、ADL得分明显多于对照组, GCS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研究组植物状态、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例数均高于对照组, 恢复良好及完全恢复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研究组住院时间、需要陪护时间及所需治疗、康复费用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 由于患者长期血压升高, 超过脑动脉自我调节能力, 血管正常生理结构紊乱, 出现玻璃样变、粥样硬化及脂质沉积等病变, 内膜损伤, 肌层化生, 血管变硬变脆, 缺乏弹性, 因而导致血压急骤上升, 加重出血风险[3]。一旦发生出血, 出血部位挤压周围脑组织, 导致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发生, 会严重损害患者神经各项功能[4]。
过高血压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卒中发生后, 出血区域对血管收缩及颅内压改变敏感, 当动脉压力骤升时, 血管压力再次升高[5], 爆裂出血。出血后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包括:①手术、出血等刺激导致血压较之前明显升高;②患者出血后对降压药物反应敏感不一, 相同剂量不同患者血压波动较大;③血肿只有部分被清除, 颅内压不能有效下降;④患者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多, 呼吸不畅或烦躁血压骤然升高;⑤气管插管刺激患者交感神经, 导致血压升高。因此, 调控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
本文研究发现, 再出血患者出现意识、凝视功能降低。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其生活能力明显降低, 且出现植物状态及重度残疾患者较多。提示神经及精神功能恢复较差, 后遗症明显。因此, 积极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颅内压增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少,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社会功能明显好转, 增加了生存机会和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可能性, 从而减轻了患者对医院、家庭、社会的长期依赖。证明防治出血性脑卒中后再出血在改善患者结构上更有效, 从而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74.
[2] 池明宇.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13.
[3] 常杰, 陈威, 何伯勇, 等.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杂志, 2002, 24(8):464.
[4] 王建清, 贾丕丰, 全勇. 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的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8):572-572.
[5] 李胜.复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1):212.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 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昏迷指数(GCS)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应以预防为主, 规范的治疗, 适时手术和血压管理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
出血性脑卒中再次出血与患者高血压病史、用药史及治疗干预等关系密切, 必须尽早处理, 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及康复手段干预, 本文对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病例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中男42例, 女27例, 男女比例1.6: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4.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6例, 脑叶出血9例, 小脑出血5例, 脑室出血9例, 平均出血量30.86 ml;抽取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6例, 女22例, 男女比例2.1: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5.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8例, 脑叶出血6例, 小脑出血6例, 脑室出血8例, 平均出血量28.03 ml。两组病例资料伴发病积分和既往史积分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吸氧、脱水、促醒、控制血压治疗, 对有明显手术指征患者首先降低颅内压, 迅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满足手术指征患者积极内科治疗, 控制再出血因素。控制血压低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血糖测<7.0 mmol/L, 血清胆固醇低于6.24 mmol/L, 三酰甘油<3.39 mmol/L。服用阿司匹林50~325 mg或氯吡格雷75mg、或噻氯匹定500 mg进行适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同时采用积极降颅压、重症监护、早期康复介入等综合治疗。
1. 3 观察及评价指标[1, 2]
1. 3. 1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析患者意识、凝视功能、感觉机能、瞳孔反应和足底反射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 3. 2 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 对患者意识、认知、语言、运动等各项状态进行分析, 分数越低, 昏迷程度越严重。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1. 3. 3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对患者康复情况作出评估, 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 >16分为功能下降。总分越高, 生活能力越差。
1. 3. 4 对患者治疗6个月后状态进行评价。①植物状态:无意识, 无自主心跳和呼吸, 偶有睁眼、吸吮、哈欠等局部反应;②严重残疾:有意识, 但认知、言语、躯体运动等功能丧失严重;③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 有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④恢复良好:各项功能恢复良好, 能正常社交活动或恢复工作;⑤完全恢复:意识、认知、语言、运动完全正常, 无明显后遗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 两组NIHSS、GCS、ADL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NIHSS、ADL得分明显多于对照组, GCS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研究组植物状态、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例数均高于对照组, 恢复良好及完全恢复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研究组住院时间、需要陪护时间及所需治疗、康复费用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 由于患者长期血压升高, 超过脑动脉自我调节能力, 血管正常生理结构紊乱, 出现玻璃样变、粥样硬化及脂质沉积等病变, 内膜损伤, 肌层化生, 血管变硬变脆, 缺乏弹性, 因而导致血压急骤上升, 加重出血风险[3]。一旦发生出血, 出血部位挤压周围脑组织, 导致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发生, 会严重损害患者神经各项功能[4]。
过高血压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卒中发生后, 出血区域对血管收缩及颅内压改变敏感, 当动脉压力骤升时, 血管压力再次升高[5], 爆裂出血。出血后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包括:①手术、出血等刺激导致血压较之前明显升高;②患者出血后对降压药物反应敏感不一, 相同剂量不同患者血压波动较大;③血肿只有部分被清除, 颅内压不能有效下降;④患者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多, 呼吸不畅或烦躁血压骤然升高;⑤气管插管刺激患者交感神经, 导致血压升高。因此, 调控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
本文研究发现, 再出血患者出现意识、凝视功能降低。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其生活能力明显降低, 且出现植物状态及重度残疾患者较多。提示神经及精神功能恢复较差, 后遗症明显。因此, 积极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颅内压增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少,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社会功能明显好转, 增加了生存机会和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可能性, 从而减轻了患者对医院、家庭、社会的长期依赖。证明防治出血性脑卒中后再出血在改善患者结构上更有效, 从而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74.
[2] 池明宇.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13.
[3] 常杰, 陈威, 何伯勇, 等.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杂志, 2002, 24(8):464.
[4] 王建清, 贾丕丰, 全勇. 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的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8):572-572.
[5] 李胜.复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1):212.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 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昏迷指数(GCS)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应以预防为主, 规范的治疗, 适时手术和血压管理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
出血性脑卒中再次出血与患者高血压病史、用药史及治疗干预等关系密切, 必须尽早处理, 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及康复手段干预, 本文对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病例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中男42例, 女27例, 男女比例1.6: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4.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6例, 脑叶出血9例, 小脑出血5例, 脑室出血9例, 平均出血量30.86 ml;抽取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6例, 女22例, 男女比例2.1:1,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5.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48例, 脑叶出血6例, 小脑出血6例, 脑室出血8例, 平均出血量28.03 ml。两组病例资料伴发病积分和既往史积分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吸氧、脱水、促醒、控制血压治疗, 对有明显手术指征患者首先降低颅内压, 迅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满足手术指征患者积极内科治疗, 控制再出血因素。控制血压低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血糖测<7.0 mmol/L, 血清胆固醇低于6.24 mmol/L, 三酰甘油<3.39 mmol/L。服用阿司匹林50~325 mg或氯吡格雷75mg、或噻氯匹定500 mg进行适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同时采用积极降颅压、重症监护、早期康复介入等综合治疗。
1. 3 观察及评价指标[1, 2]
1. 3. 1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析患者意识、凝视功能、感觉机能、瞳孔反应和足底反射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 3. 2 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 对患者意识、认知、语言、运动等各项状态进行分析, 分数越低, 昏迷程度越严重。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1. 3. 3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对患者康复情况作出评估, 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 >16分为功能下降。总分越高, 生活能力越差。
1. 3. 4 对患者治疗6个月后状态进行评价。①植物状态:无意识, 无自主心跳和呼吸, 偶有睁眼、吸吮、哈欠等局部反应;②严重残疾:有意识, 但认知、言语、躯体运动等功能丧失严重;③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 有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④恢复良好:各项功能恢复良好, 能正常社交活动或恢复工作;⑤完全恢复:意识、认知、语言、运动完全正常, 无明显后遗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 两组NIHSS、GCS、ADL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NIHSS、ADL得分明显多于对照组, GCS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研究组植物状态、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例数均高于对照组, 恢复良好及完全恢复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研究组住院时间、需要陪护时间及所需治疗、康复费用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 由于患者长期血压升高, 超过脑动脉自我调节能力, 血管正常生理结构紊乱, 出现玻璃样变、粥样硬化及脂质沉积等病变, 内膜损伤, 肌层化生, 血管变硬变脆, 缺乏弹性, 因而导致血压急骤上升, 加重出血风险[3]。一旦发生出血, 出血部位挤压周围脑组织, 导致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发生, 会严重损害患者神经各项功能[4]。
过高血压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卒中发生后, 出血区域对血管收缩及颅内压改变敏感, 当动脉压力骤升时, 血管压力再次升高[5], 爆裂出血。出血后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包括:①手术、出血等刺激导致血压较之前明显升高;②患者出血后对降压药物反应敏感不一, 相同剂量不同患者血压波动较大;③血肿只有部分被清除, 颅内压不能有效下降;④患者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多, 呼吸不畅或烦躁血压骤然升高;⑤气管插管刺激患者交感神经, 导致血压升高。因此, 调控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
本文研究发现, 再出血患者出现意识、凝视功能降低。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其生活能力明显降低, 且出现植物状态及重度残疾患者较多。提示神经及精神功能恢复较差, 后遗症明显。因此, 积极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颅内压增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少,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社会功能明显好转, 增加了生存机会和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可能性, 从而减轻了患者对医院、家庭、社会的长期依赖。证明防治出血性脑卒中后再出血在改善患者结构上更有效, 从而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74.
[2] 池明宇.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13.
[3] 常杰, 陈威, 何伯勇, 等.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杂志, 2002, 24(8):464.
[4] 王建清, 贾丕丰, 全勇. 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的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8):572-572.
[5] 李胜.复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1):212.
[收稿日期:2014-04-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