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含 靳雪梅 吕国雄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为原发性头痛,其特点是一侧或双侧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轻度患者仅有恶心症状,中重度患者发作前常伴有恶心、呕吐,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可同时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给偏头痛的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现WHO已将严重的偏头痛确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等同于痴呆、瘫痪和严重精神疾病。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我科采用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本院门诊就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制定:无先兆者,发作至少5次,头痛多为单侧或双侧交替性搏动性的中重度跳痛、刺痛、昏痛、胀痛,常规体力活动会加重,发作中有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怕声,持续4~72小时;有先兆者,发作至少2次,发作前出现畏光、畏声、嗅觉过敏、厌食、腹泻、口渴等先兆症状。排除:年龄在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虽有头痛,但作为其他病的症状表现,如高血压、脑外伤综合症及颅内器质性病变等患者;其他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川芎茶调散为基本方(肝阳上亢者加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30g、夏枯草15g;痰浊中阻者加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胆南星10g;瘀血阻塞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三七5g、僵蚕10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5g;肝肾阴虚者加熟地10g、山茱萸10g、知母10g、黄柏10g)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治疗。方法:(1)穴位热敏化多分布于太阳、风池、日月、足窍阴等腧穴。(2)艾灸操作:在上述穴位分别按下述步骤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具体操作如下:先行回旋灸1~3min温通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2min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循经往返灸2~3min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只要出现以下1种以上(含1种)灸感反应灸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施灸最佳剂量以每穴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灸至感传完全消失为止。每天1次,共14天。
1.4 观察指标 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1.5 疗效标准 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头痛的程度和次数均为0者,偏头痛积分计为0分;其余的头痛积分按下列标准计算:(1)头痛的程度:0~4分为轻度,计2分;4~7分为中度,计4分;7~10分为重度,计6分。(2)头痛的次数:两周以内发作1次以下者计2分(含1次),1~2次者计4分(含2次),3次以上者计6分。(3)头痛的持续时间:小于12h为2分,12~24h为4分,24h以上为6分。(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3项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计算头痛程度、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积分之和作为偏头痛积分。
疗效评定:临床治愈为疗程过程中无偏头痛发作,停药2周随访不发病;显效为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为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无效为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观察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30,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两组均有少数人出现胃肠道反应、头胀、困倦等症状,但症状均较轻,且大多数在1周左右可缓解或者消失,均未影响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头痛,到目前为止,其机制尚无法完全阐明。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生活习惯、环境、精神因素、内分泌等相关,比较公认的学说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
热敏灸技术历经20年的临床研究,已逐渐成为提高艾灸疗效的新疗法[2]。它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的疗法。本研究选用太阳、风池、日月、足窍阴进行穴位热敏探查,并标记热敏穴位,达到疏风解表,理气止痛,通络疏肝利胆等作用。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范围,治疗宜祛风止痛。中药方之川芎茶调散是由薄荷、川芎、荆芥、细辛、白芷、羌活、甘草、防风组成。方中川芎[3]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含川芎嗪,可以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薄荷辛散上行,清利头目,薄荷油[4]可兴奋中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有发汗解热作用,薄荷醇[5]能加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荆芥[6]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有镇痛、抗炎作用;羌活[7]、白芷、防风、细辛共奏疏风止痛之效。在临床中,以此方为基础,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本研究中采用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中药治疗,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8.
[2]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21):6-8.
[3]李海强.中药川芎的现代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况[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 999.
[4]沈梅芳,李小萌,单琪媛.薄荷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 484-1 486.
[5]王晖,许卫铭,王宗锐,等.薄荷醇对戊巴比妥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3):1-2.
[6]吴婷.荆芥现代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4,25(10):64-66.
[7]唐迎雪.谈羌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34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