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伯乐

2014-08-28 13:27蔡子强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梁羽生掌门大公报

蔡子强

曾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并创办《新晚报》的老牌报人罗孚,于上周四晚逝世,享年93岁。国内读者对这位老报人或许陌生,但如果说到他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一代宗师金庸和梁羽生的伯乐,大家定会对他产生好奇。

战后初期,香港只有《大公报》和《文汇报》两份老牌爱国报纸,后来爱国阵营决定再多办一份《新晚报》,大部分的创报班底来自《大公报》,包括罗孚自己。为了扩阔舆论阵地,中共香港党委有关方面,决定对不同的报纸作出分工,《新晚报》的办报方针是知识性和趣味性,吸纳更多的中间读者,于是大力发展副刊。

因此,早期《新晚报》副刊,人材辈出,阵容鼎盛,有所谓唐宋金梁。唐是笔名唐人的严庆澍,宋是笔名宋乔的周榆瑞,前两者大家可能陌生,但后两者名字一定如雷贯耳,金是笔名金庸的查良镛,梁是笔名梁羽生的陈文统。

金庸是在《新晚报》写武侠小说起家的。最先是梁羽生,后来由金庸接力,两人在《新晚报》为现代武侠小说开创了先河,写出一片天空,而且背后还有一段奇闻轶事。

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的大报都不太刊登武侠小说,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当时香港发生了一件武林盛事,改变了这个局面。1954年,白鹤拳的陈克夫师傅向吴派太极拳掌门吴公仪挑战,要在擂台比武,震动武林,但当时的港英政府不容许武师之间私斗,以免惹来帮派纠纷,冤冤相报,腥风血雨。于是两人相约到澳门比武,由澳门王何贤(即前澳门特首何厚铧的父亲)主持,摆设擂台。想不到,比武之事在香港引起轰动,据说专程乘船去澳门观武的港人有5000人以上,香港各大报纸大版报道,被抢购一空。

这场比武却虎头蛇尾,比武不到3分钟,太极掌门便一拳打得白鹤掌门鼻子流血,两人因此动了真格,为免搞出人命,何贤立即鸣钟叫停。尽管如此,这场比武的蝴蝶效应,催生了梁羽生和金庸这两位旷世武侠小说家。

话说当时《新晚报》高层的市场触觉的确十分敏锐,眼看这场比武在街头巷尾都被津津乐道,《新晚报》便在第三天,推出由梁羽生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连载,意图迎合这股好武热潮。好一个梁羽生,只酝酿了一天,便提笔上阵。结果大受欢迎,让《新晚报》销路飙升。

而《大公报》见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大受欢迎,便见猎心起,要他也为娘家撰写类似连载。梁羽生难以一心二用,但既为大公人,也只好舍子报而就母报,班师回朝了。

那么《新晚报》怎么办?梁羽生遂向罗孚推荐了金庸,而后者其实早已跃跃欲试,于是当仁不让,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于1955年推出,旋即卷起一阵旋风,比预料的更受欢迎,让报纸销路倍增,一时洛阳纸贵。

金庸的代表作不用笔者多费唇舌。梁羽生较为年青一辈所熟悉的,近年改拍过电影的,包括《七剑下天山》及《白发魔女传》,而他最满意的三大代表作,则是《萍纵侠影录》、《云海玉弓缘》以及《女帝奇英传》。

如此这般,一次原本虎头蛇尾的比武,无意中开发了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热潮,梁羽生和金庸这两位新晚人,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引发后来武侠小说家接连涌现。当时大陆和台湾政府都打压这种文学体裁,反而香港的自由创作环境,让它开花结果,开创了香港一个武侠小说的黄金盛世,作品和影响直达全球华人地区,为香港建立了巨大的软实力,直到80年代才告终。

顺带一提,前面提到唐宋金梁四大才子,金、梁擅长的是武侠小说,而唐当时在海内外轰动一时的,则是历史小说《金陵春梦》。这部小说长达230万字,在《新晚报》连载达7年之久,写蒋介石从崛起到覆灭,金陵(即南京,蒋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朝,就只像一场春梦。

《金陵春梦》后来出版成书,分为8集,分别是《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这部史诗式的作品,气势磅礡,也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香港书籍很少能够在大陆发行,让唐人在一段时间内(五六十年代),成了内地民众所知道的惟一的香港作家,而同一时期,亦是《新晚报》的黄金岁月。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羽生掌门大公报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养生妙招
梁羽生与林萃如的爱情江湖(上)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蜀山外传(第二季)之十三 月饼侠
蜀山外传第二季(连载十六)
俄式铁甲新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