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茂来等
摘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欢迎、工作难推进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尝试提出增加制度保障、重视德育实践教学、突出职业德育教育、德育目标分层次和丰富德育途径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对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有所贡献,增强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德育研究 实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道德等方面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开放信息、市场经济下的消极因素、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方式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目标的发展趋势,社会的个别腐败现象、不和谐声音,在他们心中无限放大,使之逐渐模糊了主流思想认知,高校德育工作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以调查问卷和走访谈话等形式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初步总结出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拙见,以期能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贡献。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是健康积极,务实进取。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们的思想状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1 政治立场坚定,但共产主义信仰低
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研座谈中,学生们表示,十七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突破,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谈及共产主义信仰,大部分学生表示太遥远,不可想象,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不足。而申请入党的动机明显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信仰趋向多元化和功利性。
1.2 爱国主义热情高,但理性认识不够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国外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生高度认同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在对待像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藏独台独等问题、以及打砸抢暴力事件、涉日游行活动等纷繁复杂的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仅能做到口头表达看法或愤慨,不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1.3 思想素质积极向上,但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高校学生的精神面貌良好,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生活方式健康。学生普遍赞同先成人后成才,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修身养性。大部分学生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的获得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但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则存在偏颇,对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个别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价值判断中存在明显的个人利己主义和功利化倾向。
1.4 社会道德认同感高,但认知与行为不统一
自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道德意识普遍增强。对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存在着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在对待校园不文明现象中,多数同学反对“乱扔垃圾”、“考试作弊”等不文明现象,但自身又不能杜绝和远离不明文行为。多数学生处于重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轻社会责任的状态中。
1.5 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成才目标不清
高校学生对自身的成长成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但是,当代学生学习型的一元生活方式与多元素质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偏差,大学生理解的“学习”内涵过于狭窄,他们追捧于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取得各种资格证书,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自我提高。同时,学生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学习动机呈现出世俗倾向。
综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又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2 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2.1 高职院校重智轻德
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然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及当前就业导向的驱动性和功利性,导致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如,思政课普遍存在合班授课、压缩课时上课等情况。此外,也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高等技能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各种职业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其教化育人的功能不断弱化。
对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德育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中,保证德育教育的常规实施。
2.2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体验
受其他学科教学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说教,轻道德实践体验和行为养成的现象,把复杂的德育工作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教,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不重视实践体验。高校德育出现了“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言而不行”,“知而不信”现象,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未能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德育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endprint
对此,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实践过程,德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德育应该转变观念,以各学科为依托,以学校、社会、家庭为大课堂,开展“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的新德育实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最有效途径。
2.3 德育内容空泛,缺乏职业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基本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各方面内容,存在过大、过空、过泛问题,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等问题不够重视,致使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需求,影响德育效果。同时,高职德育也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了高职生就业、创业需要,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等职业化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教育,影响了德育实效性。
因此,高职德育教育在选取德育内容时,既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依据,剔除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内容,增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要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并注意对当代的现实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解释;要把高职生普遍关注的就业、创业所必备的道德素质问题作为德育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贯穿于德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在基础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侧重突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内容,增强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以后的职业需要,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4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背离实际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目标一般界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强调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试图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没有充分考虑当前社会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没有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后社会倡导的利益导向和竞争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要求发生激烈碰撞的社会现实。高校德育教育过于强调正面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负面现象分析不足,结果往往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倍感困惑,甚至引起逆反,认为教师讲课是“唱高调、假大空”,学生很难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影响了德育效果。
对此,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根据我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将德育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二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
三是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将有利于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有利于促进个体最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效果。
2.5 德育途径单一,片面关注德育课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当前高校德育过分关注德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德育原本是和整个教育一体的,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包含德育因素,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教师。那种把教学与德育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关注课堂转向关注整体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实施大德育观教育。通过多种途径的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道理,刘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2]吴进.试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07(27).
[3]六个“为什么”[M].学习出版社,2009(1):5.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01-10-25.
[5]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z123076。
作者简介:
贾茂来(1972-),男,河北南皮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
周春丽(1979-),女,河北南皮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