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门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研究,深度挖掘“江门模式”下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思路,为江门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海洋 模式 产业 滨海旅游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重点。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作为珠三角沿海地区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腹地纵深最广的城市-江门,发展海洋经济禀赋优越,发展海洋经济,谋划蓝色崛起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1 江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优势
1.1 规划思路明确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广东海洋规划》”),海洋经济正成为广东省沿海地区大力发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海洋规划》要求江门市重点开发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江门银洲湖等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同时江门市政府也出台了《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和《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思路明确,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建设银洲湖、广海湾、川岛三大蓝色产业带为重点,努力把江门建成全省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海岛保护与开发示范区、围填海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争当全省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1.2 海洋资源丰富
江门是广东省的海洋与渔业大市,拥有丰富的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海洋能等资源: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20公里,约占全省的1/10;海岛岸线长约400公里,约占全省的1/6;共有海岛5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大于500平方米以上海岛130个,海岛总面积249.9平方公里;水深小于5米的浅海滩涂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较广;拥有渔港4个,海水养殖面积26198公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经济鱼、虾、蟹、贝、藻类的繁育场。广海、斗山、赤溪等镇是广海湾腹地,拥有珠三角最后一个大面积平原地区和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为建设高端产业园区提供土地储备。
1.3 现有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江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673.29亿元,海洋生产总值249.58亿元,占全市GDP的13%,比2006年增长376%,年均增长29.7%,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约1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成为江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如,在临港装备制造业方面,有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双转移项目富华重工等一批大项目;在临海电力产业方面,规划总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预计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近1/4。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
1.4 区位条件优越,配套设施完善
江门市的黄金海岸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沿海东可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承接港珠澳辐射;沿海西经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粤西,成为港珠澳和珠三角向粤西拓展的桥头堡;沿海南靠近国际航道;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具备建设深水港条件,其中上川岛乌猪洲具备建设30万吨油汽码头的条件;银洲湖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我市的交通、能源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银洲湖区域已初步建立起港口群,可满足海上交通运输业和临港工业发展对港口的要求。高速公路贯穿全市,铁路建设日益加快。随着国华台电、台山核电、川岛风电和川岛海底电缆的相继建成,电力能源将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2 江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劣势
2.1 海洋发展意识薄弱
江门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海洋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的严重消耗基础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严重,维护海洋权益任务艰巨。
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海洋经济规模偏小,开发程度低,多数开发领域还处于粗放式状态。江门市海岸线长度仅次于湛江在广东省第二,2012年江门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海洋经济总值的2.3%;二是传统海洋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仍以个体经营为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缓慢。
2.3 海洋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水平低
缺乏相关产业科技带头人,海洋信息服务落后,唯一权威网站——江门海洋与渔业局官方网站,信息更新缓慢,缺乏海洋科研投入的相关信息。海洋天然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利用、海洋生物的深度提炼加工缺乏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2.4 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不到位
海洋经济是一个新领域,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和技术性强等不同于陆地经济的特点,海洋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不能仅靠民间私人资本介入,主要还需政府财政支持,目前当地海洋经济的金融、海洋产业基金、海洋保险等还不到位;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税收减免倾斜,层面做得还比较少,没有实施具体的减税措施来降低海洋企业,特别是海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2.5 海洋开发不合理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开发缺乏宏观指导,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比如开发核电的影响,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是长期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发展风电,主要问题是机器现阶段必须建在山顶,要运机器上山,就要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港口、码头、航道、渔港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3 “江门模式”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思路
我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不能走周边海洋城市发展的老路,要打造有“江门模式”的海洋产业发展新思路,全力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做南海开发的陆基。endprint
3.1 海洋产业需要高技术的错位发展支撑
海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需要高技术的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在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里“突出重围”,周边很多沿海城市都在布局石化、钢铁等产业,江门则可选择以布局更加高端的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谋划“江门模式”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蓝图,需在珠中江区域合作中“捏指成拳”,要按照“主动对接、迎接辐射、错位发展”的思路进行合作,把珠中江海域合作的“蛋糕”做大。如人家搞滨海旅游,我们可以承接部分项目,分流客流量;人家搞港口工业,我们可以搞服务业或临港制造业,形成错位发展,配套链接,科学分配资源。需突出本土优势,打好“侨”牌。要按照“聚侨智、引侨资”的理念,广聚侨胞聪明“财”智,大力推动我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
3.2 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战略升级
3.2.1 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的转变
江门沿岸海洋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特别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它们曾是区域内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区域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台山的海鳗养殖已经形成了品牌,稳居全国首位。江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遵循远捕、精养、深加工的思路,集中渔业生产,提高集约化程度,延长水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渔业现代化,打造珠三角西岸的水产品集散地。
3.2.2 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第二产业
广州、深圳和湛江等沿海城市绿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可能更具发展优势,江门不一定一成不变地朝着这个方向走,相比之下,江门可以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做配套。江门的临海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轨道交通车辆修造、船舶拆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造纸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初显雏形,其中船舶拆造、造纸等产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似,在发展油气产业方面,虽然江门无法和湛江相提并论,但可以发挥其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为油气产业做配套,建立油气产业的服务基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关键要解决信息问题。江门可以与本地或外地的高校合作,主动掌握这方面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新生物医药产品面世的情况,进而引进,并实现批量生产。
3.2.3 依托滨海资源优势,提升海洋第三产业
江门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因其水质好、自然条件好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高端旅游业。重视岸上,海面上、水下旅游全方位发展;重视策划和包装来提升上、下川岛的旅游品质,并发展游艇、邮轮等不同档次的旅游项目;重视错位发展,比如,台山上川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和少年的休闲旅游,下川岛发展适合青年的旅游;重视三类旅游,即大众游(吸引80%以上的游客)、高端游(吸引5%以下的游客)、个性化旅游;重视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体育的结合,建设海洋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体能拓展基地等,使海岛游内容更加丰富。在三产物流业发展方面,江门可考虑建大宗货物储运基地,江门的银洲湖新会港去年吞吐量在2000至3000万吨,已初具规模。江门港口条件也比较好,港口与制造业之间可形成相互拉动的作用。江门发展港口物流业还有沿江优势,可利用内河优势,形成内河、沿海、近远洋航运体系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3.3 统筹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3.3.1 经济空间合理布局
为加快区域发展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根据“优质优用、合理预留、相对聚集、保护生态”的原则,构建了“一湖二岛三湾”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功能区。“一湖”即银洲湖,“两岛”指上、下川岛,“三湾”即黄茅海、广海湾和镇海湾。把银洲湖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会银州湖,已初步形成了船舶拆造、精细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涌现出了新会中集、南洋船舶、双水拆船、亚太森博纸业等一大批在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把上、下川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综合利用岛。在“三湾”的建设中,在黄茅海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和海水生态养殖业,加快推进银湖湾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黄茅海生态旅游区和东部海水生态养殖带。
3.3.2 坚持绿色和谐发展
以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为导向,坚持节能减排,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和谐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海洋保护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盲目引进。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参考文献:
[1]杜胜福.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初探[J].新西部,2011(27):55.
[2]江门市政府.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江门政务之窗网,2012-01.
[3]张雷,邓少军.抢抓黄金机遇 启动全新引擎——江门谋划“蓝色崛起”[N].江门日报,2013-05-20,1.
[4]金光磊,张开城.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开放导报,2013(1):39-41.
[5]吕伟,王艳明.烟台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39-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