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这是《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13条的要求。以前对它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深刻之处,认为只要读到10分钟就行了。直到听了一位梁老师上的《怀念母亲》后才颇有感触,觉得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真的要切实地落实好这条建议。因为这不仅仅是时间量充足的问题,更应关注的是阅读质量的问题。
其实,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又何时不在“阅读”?你看,平时我们上课时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引读,读的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可虽然阅读了,但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却是值得大家深思的,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也是最宝贵的。如果只讲时间不讲效果,那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当然,此刻谈的阅读不等同于简单的朗读,其范畴更广一些,浏览、串读、跳读、默读、研读……都是。纵观梁老师的授课细节,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下面从四个方面讨论之:
一、读出词语背后的文本内容
歌德曾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读文章是这样,理解词语也是同一道理。记得在词语教学环节,梁老师出示的幻灯片“提示语”就极有意义。如“词语要入脑入心”,这不仅是对学生词语学习的要求,更是学习方法的指引。紧接着,梁老师引领学生们读一个词,并说说相关的课文内容。从表面看,这是理解词语的途径。深入思考,这恰恰是有效阅读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反馈、展示的平台。这里,老师立足文本,透过语言文字,悄悄地为学生搭建了“生本对话”的平台,此乃别具匠心之处。
二、抓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那堂课上,梁老师巧妙地由“可见一斑”一词无缝地过渡到文本段落的理解。她由“可见一斑”的字面意思出发,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她还出示了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一古文片段源自《世说新语·方正》。可见,梁老师不仅关注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同时还兼顾了广度,不局限于文本。然后,引领学生悟出“斑”和“豹”在文本中具体指代的内容,“斑”是引用的这几段日记,而“豹”是那份浓厚的深情。这样的读书理解不仅有层次感,更有一种具体感,不再抽象了。这里的“阅读”属于由“中心词”入手进行研读,通过抓“可见一斑”一词,体会那份厚重的深情。
三、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引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技能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朗读”是阅读的重要部分,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梁老师在课堂上较注重“读”书的指导,她有很多引导语,比如“读得坚定些”“带着理解再读词语”“读得有理解,读得有速度”“读中有悟”“别用一个节奏读”“影儿都没有——儿化音”……看似简单的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在朗读时有所感悟,把读与思结合在了一起。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一层。
四、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只读不写,印象肯定不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梁老师关注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如她让学生在课堂上作批注,把自己读中的感悟写下来,不求多,只要有感触就行,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老师还告诉学生:“作批注,这是一个好习惯,可以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的确,作批注,可边读边思,对于自己感受深的句段,随时在旁边或质疑,或赏析,或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此乃收集瞬间的灵感之举。
读写结合还有一个好的方式是“小练笔”,那更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像梁老师在这堂课中所设计的:
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日子里,我端起母亲曾经用过的破旧的碗,仿佛看见母亲正皱着眉头,拼命咽下那又苦又涩的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
我枕在母亲曾经躺过的灰旧的枕头上,仿佛听见 。
我捧起母亲曾经穿过的打满补丁的毛衣,仿佛听见 。
我 ,仿佛 。
这里,学生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借此抒发感情,再现怀念母亲的那一幕幕感人画面。从后来学生所反馈的内容来看,他们的思考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了升华,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我想:如果我们能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即使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提高。最后,老师让学生及时记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感人之语,不仅让感情得以宣泄,更是注重语言积累的体现。
通过这一课,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读绝不是一遍遍的“白读”,一遍遍的“和尚念经”。每一遍必须有相应的目标,每一次必须有朗读质量的提升,体现朗读质量的“层次感”。读要与学生的个性体验、个体感受相结合,要善于“循词思情”。我们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认为文本只不过是一堆堆枯燥的文字,我们要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课堂十分钟阅读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证、高效的落实。特别是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当老师的,不能挤占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假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就无法体会到与作者心灵对话的乐趣,也就等于放弃了培养阅读能力的机会。?endprint